近日,深交所宣布,广东省政府债券(以下简称“广东债”)成功发行,总规模1035.1亿元。
什么是政府债券?
直白地说,就是政府向大家借钱,用来建医院、盖学校、修公路等,到期了连本带息一起归还。
由于有政府背书,债券的风险一般比企业债券要低,特别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历来是金融市场的抢手货。
不过,如果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状况过度发债,寅吃卯粮,反而会减弱发展动力,降低市场信心,甚至导致找不到人愿意出借的窘境。
这次广东债完全是相反的情景:为了得到借钱给广东的“机会”,各路买家抢破了头。
这又是为什么?
16倍投标倍数背后的信心
16倍,这是这次广东债的投标倍数。
这相当于,广东每计划借1块钱发展经济,愿意借给广东的钱就超过16块。
还有一个细节说明市场对广东债的热捧:银行包揽地方债成为很多地方的惯例,但广东债却受到了非银买家的积极“抢筹”。
这样火爆的行情,可不是第一次。
今年1月17日成功发行的2020年首批广东债,规模1326.68亿元,也曾一举刷新了“单场招标债券只数最多” “单批发行规模最大”等历史纪录。
“广东债”为何这样受欢迎?
粤评君认为,归根结底,是大家普遍看好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前景。
投资有两个基本的维度:机会和风险。购买政府债券就是用真金白银对地方发展投票。
从总量看,去年广东GDP首次超过10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
从结构看,工业增加值接近4万亿,进出口总额7.14万亿元,世界级城市群加速崛起,各类市场主体,数量超过全国的1/10,不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在这样雄厚的基本盘上,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广东表现稳健:一季度、3月的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回升,中高端制造业逆势增长。
用一句话概括,烈火见真金。
近年来,无论是粤港澳大湾区还是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国家级的利好政策不断,这种政策导向落实到企业、个人上,就是更多的创业、创富机会。
从风险角度看,广东的万千企业组成了错综复杂的庞大产业集群,即使少数企业、个别环节搬离,也不影响大局。
在疫情蔓延下,当海外工厂陆续关闭的时候,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工厂实现快速启动,更是让人看到广东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强大韧性。
粤评君注意到,与此同时,外资大项目也没有停止落地广东的脚步:投资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就在不久前正式开工。
大项目开工,地方政府债券受抢购,背后是同一个逻辑:
看好广东发展,积极参与其中,分享发展红利。
面对不确定性,大湾区主动出击
这次发行的广东债还有这么几个特点:
发行快。这是疫情发生后,交易所市场首次恢复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品种新。其中包括全国首发新基建专项债、全国首发水资源领域绿色专项债等创新品种。
用途明确。广东债包括国家再提前下达新增专项债券712亿元,用于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
这些特点的背后,是广东面对疫情冲击的主动出击。
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政府严格局限于“有多少钱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往往难以充分发挥经济潜力。
从机场、高铁到水利设施,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率的基础设施项目往往建设周期长、耗资巨大。适当幅度的负债,有利于更充分利用资源,是政府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体现。
特别是面对疫情冲击,面对国外经济的巨大不确定性,广东债的发行,可以更好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稳定市场信心。
从更大的层面看,发行广东债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的客观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一年多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和世界三大湾区相比,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仍有很多短板要补,这就需要更多资金尽快投入。
发行广东债,可以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有效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那么,此次广东债的发行,是否会造成广东政府的债务负担,影响后续发展?
国际上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常使用债务率(债务余额/地方综合财力),风险警戒线在80%—120%。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末,政府性债务余额是9023亿元,恒大研究院的数据认为到2018年末这一数据约在万亿元左右。相对应的,2019年,广东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8,财力雄厚,债务率仍保持在风险警戒线以内。
更重要的是,着眼中长期,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作用都会越来越强,广东债被视为稳健、可持续的优质投资品种,也就更加理所当然。
【主笔】王彪 张艳
【策划】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作者】 王彪;张艳
【来源】 经济粤评南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