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写的客户买债基“关注的是吃亏,而不是亏了”。
其实,如果回归到我们之前提到的另一个观点,客户关注的是账户亏损,而不仅仅是亏损率。
就好理解债基的亏损,为什么难熬了。
我们投资的收益/亏损=投入本金*产品的收益率,低风险产品往往客户投入的本金更多,所以哪怕回撤只是1%或2%,其实际亏损的整体金额往往是更大的。
之前陈佩斯与朱思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有句经典台词,“长成我这样的叛变革命也就算了,没想到,像你这样龙眉大眼的也叛变革命了”。
一句没想到,道尽了玄机。
为什么没想到呢?
还是经历少了啊,这波很多新晋的理财经理和新晋的投资者大量的买债基,可能都是从2018年4月27号资管新规落地之后,净值化产品转型成为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于是买银行理财和买债券基金的底层逻辑就没有太本质的区别了(除了银行理财还可以配置少部分的非标资产之外),于是理财替代大行其道。
这样的观点有没有问题呢?
当然是没有问题的,先贴出个数据,给大家看一下:
到目前为止,虽受新冠疫情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程有所放缓,但仍呈现明显的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一季度全国净值化理财产品的占比已超50%。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理财产品净值化,就代表着理财产品不再有预期收益率,而是和公募基金一样,期间也会根据所投资产的市场表现出现回撤,只是可能往往净值化理财产品有较长时间的封闭期,类似于定期开放债券基金一样,我们没太关注它的波动罢了。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短期的回撤就从根本上怀疑行业的趋势,前期的宣传,日常所接受到的培训逻辑,这些其实都没有问题。
唯一的问题就是,低风险可不代表着没有风险。低波动也不代表着没有波动。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不仅是对客户而言,对理财经理而言,也是如此。
如果你经历过至少一次,比如最近的一次,也就是2016年的债市汹涌,这波回撤,你可能就会更加心安,至少不会太过慌乱。
同时只有经历过真正的产品回撤之后,你才知道,客户会是什么反应,你才知道说一千、道一万的资产配置方法论的用途在哪里。从而,你可能才会从根本上重视和接受资产配置的理念,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并最终通过资产配置持续稳定的赚到钱。这是我所说的资产配置的四重境界和四个阶段。
说回2016年10月份的那次“债灾”,从2016年10月份开始,债券市场出现一波非常大的调整,这波调整创造了历史之最,达到了4.32%(中证综合债净价指数)的跌幅。很多客户以及部分银行的理财经理把债券型基金当成无风险的产品进行投资,基本上是全部可投资金都投进去了,定期开放债券基金可以放200%的杠杆,同样的跌幅也就可以放大到原来两倍。而如果是分级债券基金b(2016年还有分级债基,现在已经没有了)亏损会更加严重,也就是整体资产下降了4%-10% 的水平,这对很多家庭可谓是不可承受之重。
但如果这些客户在购买债券基金的同时有购买一些股票型的基金的话,哪怕只有整体投资资金的20%,根据南方日报报道的数据,所有股票基金在2017年的平均收益率也达到了17%,整体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甚至觉大部分投资者会实现正收益。
其实,这一次的调整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投资者买的不仅仅是中短债和中长久期纯债基金,而是买的二级债基或固收 产品,或是买债基的同时配置了股票型基金,到现在即便债市有了不小的调整,它们的整体收益应该也是正的,心也就没那么慌了。
所谓,有钱难买早知道。股债搭配,资产配置的好往往都是在事后才体会到的,投资永远不怕晚,下一次,你要怎么办也就不言自明了。
当然,现在问题已经出现了,说了这么多,针对现在已经出现的亏损也该给出一些建议了,我的建议是针对不同客户,采取三种策略:
1、 已经没钱加仓,风险态度极度厌恶型:别折腾,抗住就是胜利;
时间是一副良药,它会冲淡一切,也会收复失地。
当然,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你要明白债券收益的本质是票息(债券发行的票面利息),它并不会虽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任何改变,发生变化的只是已买债券的短期价格。所以短期的真的只能叫回撤,坚定持有一定会回来的。下面的这种图可能会给你些信心。
2、 还有增量资金可以加仓的,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厌恶或中性的,可以考虑增配固收 了。
这种固收 策略,很多公司都有出,除了单一产品之外,还可以关注一些固收 策略的组合。
具体的产品和组合,一搜就可以出来一大把,我们之前也写过很多,这里就不单列产品了。
3、对待风险的态度是喜好的,不管有无增量资金,都可以考虑向专业化资产配置迈进。
经此一役,我们都知道了,没有所谓的100%的无风险和保本保收益,我们该追求的是从稳赚到性价比最高。所以,没有增量资金,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赎回部分中长久期纯债基金转配股票/混合型基金的timing(时机)也到了。
客户的风险态度不等同于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可根据你长期与客户的接触综合判断而来,具体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区别和如何判断,可以查阅之前的文章——第一次:关于风险偏好与风险认知、风险态度和风险承受能力,他全给讲透了。
本文源自巴蜀养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