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闻里面经常有两个高频词汇:金融去杠杆、缩表,这两者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金融去杠杆
金融去杠杆去泡沫是监管层推动的。为什么要去杠杆?要防范什么风险呢?
这一切其实始于一个词——资产荒。大家可能早就发现,余额宝那点收益,你都懒得往里面转了。所有人都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是资产的收益回报太低了。于是聪明人怎么干呢?他知道反正余额宝这些理财类产品都是去买债券的,那就直接买入债券。但是又觉得债券的收益太低了,还不够塞牙缝呢?
心一横,加杠杆吧!把债券给抵押出去,当然这种抵押融资是要付利息的,然后拿到这个抵押借来的钱,继续二次买入债券,只要它的利息是高于融资成本的,那就有的赚,这叫做金融套利。
这些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套,相互抵押,在杠杆上加杠杆,用巨大债务来撬动资本市场中的利润。这事的本质是在市场里面用钱来炒钱,而没有为实体,为就业,为创新创造任何价值。
如果一个两个这样的聪明人这么干,放大自己的收益,那没什么问题,但是假如全行业都这么玩,那么风险就非常大。而如果做这件事的主体,是一些金融机构,那么风险就会非常大。现在就是一些中小银行已经被发现存在这个问题,于是银监会就果断出手干预,叫停这种杠杆套利行为,这些银行被迫赎回,强制卖掉手里的债券,换流动性。当很多机构都被迫卖出赎回,流动性就开始变得紧张了。现在市场正在发生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二、缩表:
这是个无论在中美都很高频的财经热词。它只是起了个高深莫测的名字让你听不懂,但其实很简单,就是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
资产负债表左右两边像天平一样,资产=负债 权益。没有人想缩减自己的权益,就像没人想让自己的腰包缩水一样,所以缩表的实质,就是要压缩负债,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要还债。
那么怎么还债呢?简单,手里有钱用钱还,手里没钱就卖资产。比如有个人做企业,经营不善,要还别人钱。那他怎么办呢?卖厂房卖汽车卖设备,把资产换成现金,用现金去清偿债务,然后负债减少。这就相当于是减肥,减肥和缩表从道理上是非常相似的。
概念搞明白了,你肯定一听就懂了,天底下有无数的企业,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扩表,也有很多人在缩表。这次事情闹大了,因为缩表的主角,变成了银行,这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就要说到银行的商业模式了。银行做的是一个有关于钱的生意,做这个生意不需要别的东西,只需要钱,而且它做生意的本钱,要么是问储户借的,要么是问金融机构同行借的,后者风险更大。
假如一家银行自有资本是10亿,总资产100亿,那么它就是10倍杠杆。如果发生坏账,那么它最多能承受10%的总资产缩水。如果还掉20亿的债务,那么它就变成了8倍杠杆,就可以承受12.5%的资产缩水,对风险的耐受度和抗性就提高了。
至此,我们发现商业银行缩表和金融去杠杆指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指把资产买掉,把负债换掉。
监管层这么做是有防范风险的原因的:自打2012年经济减速之后,银行的贷款生意不赚钱,很多小金融机构为了赚钱,问同行借了很多钱去炒债券,具体看,这里面两个风险:
1、这钱不是自有资本,是借同行的,那这里扯来扯去就变成了金融行业风险,这是系统性风险;
2、买来的债券或者股票作为资产,是有波动风险的,这会影响到买者自己的经营。所以现在商业银行级别的缩表,就是把这些东西都卖掉,然后拿到现金,把这钱还给同行,降低全行业负债,这样就能有效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月底至今的股市以及债券市场的下跌,和商业银行缩表和金融去杠杆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大家都在卖资产换成钱,会造成资产价格下跌,同时造成市场流动性紧张,进一步引发别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
然而长期来看,对于金融资产价格影响更大的是基本面而非流动性,所以长期来看,基本面问题才是风险,流动性问题从来都不是风险而是机会,这句话价值千金,如果能真正理解的话。同时,监管部门是在整治这种行为,既然这是一个监管行为,那么就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去触发系统性风险。
总结:利率上行和资金流动性从紧的幅度肯定是可控的,因为这是一个监管行为,监管行为都有底线。
小编:小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