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在《从地方债的前世今生解读房产税》谈到过地方债和房产税的问题。广义的地方债务除了政府债务,如地方政府债券等,还包括当地投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这些一般称为“城投债”。
本月初,市场传言遵义道桥作为贵州化解债务的试点平台,拿出一个债务化解方案:银行类债务统一展期20年,前10年不付利息,也有说展期期间利息会付,但是贷款利率从展期前的4%-7%下降到3%出头。
看似准备躺平的打算,属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吧。
情理之中是因为贵州城投债中的非标融资早在2018年开始就出现大面积违约,遵义道桥从2020年也陆续有非标违约。可见贵州财政的流动性早就到崩到极限,别说偿债能力,利息都快付不起了。如果没有茅台的股票,贵州可能是中国第一个破产的省级财政。所以再不进行债务重组,全面暴雷就是时间问题。
非标债权容易违约,主要是债权人募集基金的来源不尽相同,大多是一笔头生意,很难通过展期或借新还旧的方式延长期限。而且非标逾期了不进人行征信,债务人迫不得已时一般会先放弃非标。不过非标的融资条件相对更宽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投公司非常受欢迎,融资成本也比银行贷款更高,像贵州这些地方利率可能接近10%。
意料之外是说这个化债方案条件的苛刻程度有些超出预期,尽管只是草案还需要与各家银行谈判。期限长达20年,我预计没有一家银行会同意前10年不付利息,这明显是耍无赖。就算支付3%出头的利息,也快接近银行的成本价,毕竟5年期LPR都要4.45%,各家银行20年期贷款FTP预计多在3.5%以上。相当于是一笔无法核销的不良贷款,你说银行会不会想哭。
对于贵州来讲,走到这一步,想必是到了山穷水尽。过去再困难也至少保证银行贷款正常付息周转,城投信仰下银行自愿绑在一条船上,总归还有银行会借钱给城投。这种化债方案一旦落地,相当于自损政府信用,短期的偿债压力可能有所缓解,中长期还是会出现问题。
因为以后不会再有银行新增贷款给贵州的城投,就算利率大幅下降,财政收入仍不一定足以承担利息支出,以前靠新增贷款的钱来付息,现在又贷不到款,土地也卖不掉,除非大幅缩减政府开支,否则财政将越发捉襟见肘。
上海一波疫情几乎让长三角报废三个月,对全国产业链的伤害程度难以估量,今年各地财政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作为债务率第三高的省份,贵州在2022这个年份终于撑不下去了,也实属无可厚非。
但是对于银行来讲,这次与贵州的博弈非常尴尬,是不是同意这个化债方案都很麻烦。
如果同意,相当于开了一道口子,还是血盆大口。非常多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必定拿贵州方案来跟金融机构谈判,要求类似的展期条件。一旦有了先例,银行就容易处于被动局面,全国的城投都来这么干,银行资产质量受到的冲击将会是无法承受的。
如果不同意,那这个事情就好玩了。捅破这层窗户纸,随之而来必定是十分严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整个社会都无法承受的局面。必须有强有力的上级政策干预,市场化的方式已然无法解决问题,而且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因为贷款随时逾期,超90天分类要进不良。等到各地城投的银行债务都大面积暴雷那天,就真的是回天乏术了。
这次贵州和2018年江苏镇江的化债思路有很大区别,当时镇江主要是协调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置换非标债务,银行融资除了成本更低,在转贷方面商量余地大得多。虽然镇江政府债务率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没想到),但是他命好生在经济大省江苏,江苏的债务率也很高排名全国第二(也没想到),不过银行和市场对江苏还是具备充分信心,特别是有苏州无锡常州这几个经济高度活跃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江苏是有希望的,镇江也应该不会躺平。从这个角度可以,苏州是不可能升级为计划单列市,不然,江苏也难了。
但是贵州有希望吗?唯一的希望大概是茅台市值涨到五万亿吧。该事件如何演变值得关注。
老话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去花钱大手大脚惯了,再要节衣缩食真的很痛苦。修路要花钱,养人要花钱,科教文卫都要花钱,财税收入不够,卖地的钱也不够,只有通过城投公司不断借钱,勉强维持政府开支。
我之前打过一个比方,形容几十万亿地方政府债务是怎么垒起来的,再来复制一遍:有句话叫要致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是一个城市或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以前卖土地给开发商盖房子,卖地的钱拿去修路,有了路才会有工厂和就业,才会有税收和人口流入,人来了才会买房,然后继续卖地,继续修路,继续卖房,形成良性循环。
很多地方修路修上瘾,发现卖地的钱还是不够花,或者一些穷地方也学人家去修路,于是政府开始去跟银行借钱修路,也就是地方债的由来。后来发现跟银行借钱比卖地更容易,然后开始先跟银行借钱,并承诺未来几年卖了土地来还钱,结果土地是卖了,贷款本金一分也没还,但利息每年在还,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最终利息都还不上,只能像贵州一样躺平。
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修了一大堆路,建了一大堆房,却没见企业来投资,也没人才来落户,经济也不可能快速发展,上面说的良性循环并未形成,反而陷入债务黑洞,变成了利滚利的恶性循环,这是最无药可救的状态。
缺乏效益产出的基础设施投资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看下图,云贵川的高速里程都排全国前五,可以想象每年有几辆车会去开这些高速。路又摆在那里,不维护也不行,又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开支,也变成了无底洞。
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逆的分化趋势,未来会产生很大问题,三四线城市空心化甚至无人化绝不是危言耸听。每个人都拼命往长三角、珠三角去读书打工生活,心甘情愿当几十年韭菜,也要在一二线城市买房落户,你看哪个谁大学毕业会特地跑到遵义去找工作?
然后中西部、东三省的三四线城市只剩下老人,还有几个在外面混不下去跑回来的年轻人。等老人慢慢都没了,年轻人也老了,他们的子女也都想着跑出去,在老家实在看不到希望。留下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没有年轻人的城市就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不再有活力,更谈不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