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多次被提及。去年11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新的“融十条”,指出降低融资成本仍是现阶段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并承诺将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方面的支持。然而与预期相反,第二天市场利率全面上行,流动性紧张迫使银行间市场交易系统延时关闭,且利率在之后两日持续上行。央行亦曾表示市场短期资金波动是受新股发行等因素影响。
新股申购造成市场利率走势与预期背离的情况已经不是首次。为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去年下半年,央行采取多种定向宽松手段调节,市场利率中枢下移,债券市场步入牛市。去年6月份至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约50个基点,而交投最为活跃的国开债10年期更是下行约100个基点,同时信用利差显著缩窄,AAA企业债与国债信用利差缩窄约60个基点,达到两年来低位。然而去年6月份初次新股申购,就造成上交所隔夜回购利率(GC001)收盘上涨1273.0个基点,日中最高触及30%;SHIBOR全线上行,1W、2W品种单日跳升约40~50个基点;部分银行CD(同业存单)发行流标;债券收益率全线上行;国债期货下跌。之后每个月新股申购阶段均有类似情景出现,去年8月份的新股申购一度让交易所隔夜回购利率日中突破50%,创下年内最高值。单纯就资金面影响看,去年6月份至10月份总共55起IPO,募集资金也仅有240多亿元,然而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累计超过5万亿元。认购倍数平均超过百倍,冻结资金远远超过央行去年9月份、10月份定向宽松的金额总和。虽然每次新股发行资金冻结期限较短,但是几天内仍然较大限度影响到了市场流动性和整体利率水平,对央行实现降低市场融资成本的货币政策目标产生了一定影响。
新股发行吸引过多资金的原因还在于制度设计。2014年年初的IPO是在暂停两年后的初次重启,但网上认购倍数大部分都在70倍以内,只有4只股票网上认购倍数超过百倍,网下机构认购倍数大部分在10倍以内。2014年年中之后的IPO采用了新的发行机制,在没有老股转让的情况下,新股定价基本由募集资金和发行数量决定,而且询价过程中又剔除了多数高报价,在新股本身就供需失衡的情况下进一步人为压低新股发行价格,导致新股上市后涨幅过高,上市首日平均40%涨幅的超额收益率吸引了大量资金炒作。
去年11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抓紧出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发行的持续盈利条件。股票注册制度或许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状况,但是为了尽快平抑新股发行对市场利率的影响,应尽快对现行的机制做出改变。在打新资金已经过多的情况下,2014年12月1日开始,上交所还对投资者开放可以使用信用账户申购新股,这进一步增加了打新资金量。监管机构应尽快做出调整,解决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过多的问题。笔者建议,网上申购可采用市值申购、事后缴款的模式,暨恢复之前先配售再缴款的方式。为防止出现申购成功后不缴款的情况,可要求券商对其客户申购行为进行担保。券商可自行与客户商定是否需要保证金或保证券。同时恢复新股招标市场化定价,让投资者审慎判断新股投资价值,理性申购。只要能够改变目前申购前足额缴款的形式,不仅可以减轻投资者打新成本,还能平缓市场利率,降低融资成本,让实体经济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