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早间央行发布公告,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3.65%,7月为3.7%;5年期LPR报价为4.3%,7月为4.45%。在8月15日央行超预期降息后,市场对于本月LPR变动给与了较多关注,这究竟是为什么?从结果看,本月5年期LPR下行幅度大于1年期,其与1年期LPR的利差收窄,这对于债市来说又有什么指示意义?
2019年央行发布15号文,提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具体内容包括报价方式调整为在政策利率的基础上进行加点、扩大报价银行的范围、各银行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同时将LPR作为浮动利率贷款的定价基准。简而言之,通过LPR挂钩MLF利率(政策利率)、市场贷款利率挂钩LPR的方式,建立从政策利率到市场贷款利率的利率传导机制。通常来说,当经济增速放缓、稳增长压力增大时,可以降低政策利率,进而传导至LPR,最终带动市场贷款利率整体下行,最终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以及居民的生活成本。
历史走势显示,每当MLF利率调降,LPR都会跟随下行,自2019年LPR改革之后从无例外。不过,需要注意,MLF利率下行时,1年期与5年期跟随下行的幅度并不相同,且降息并不是引导LPR下行的唯一途径。
举例来说,2020年疫情暴发后,2月3日央行宣布降息10bp,当月20日1年期LPR跟随MLF利率下行10bp,而5年期LPR仅下行5bp。无独有偶,2020年4月,央行再度下调MLF中标利率20bp,随后LPR依旧是1年期下行20bp、5年期下行10bp的非对称调降。从期限视角来看,1年期LPR通常与短期贷款利率挂钩,可以用来引导短期资金市场利率中枢,从而影响流动性,而5年期LPR更多锚定中长期贷款利率,其中包括企业部门的中长期融资成本以及居民的房贷利率。不对称降息一方面与当时的宏观环境有关,在疫情影响下,经济增长放缓,需要货币政策将流动性维持在宽松水平,故1年期LPR同步下行;一方面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管理层对于地产政策的放松依旧谨慎,5年期LPR相对更小的下行幅度能够在适度降低利率水平的情况下向市场传递“房住不炒”的声音,信号意义同样重要。
2022年,LPR长短端的利差再度收窄,主要原因在于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后,5年期LPR回落。5月LPR报价显示,1年期LPR报价不变,维持前值3.7%的水平,而5年期LPR下行15bp,至4.45%,与1年期利差明显收窄。8月降息后,5年期LPR下行幅度再度超过1年期LPR。至此,LPR长短端利差回到2019年年末的水平。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不同期限LPR的相对变化能够较好得反映货币政策的重心。2020年上半年,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流动性连续宽松,资金利率快速下行,政府希望通过宽货币来刺激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时间来到2021年年底,社会融资增速连续回落导致经济预期疲弱,尽管没有降息,但央行通过连续降准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12月1年期LPR首次实现在没有降息的前提下自发性调降。与此同时,5年期LPR维持不变。
反观2022年5月以及8月5年期LPR利率下行带动的两次利差收窄,则更多出于降低市场融资成本的目的,尤其是应对7月地产市场风险事件以及整个地产行业景气度回落的问题,本质上说更偏向宽信用,其对于货币或者说流动性的影响则相对有限。
LPR长短两端的非对称调整体现了政策调控的结构性和精准性,更具体来说是对于政策重心在宽货币还是宽信用具有明确指向意义。当前目标在促信贷和稳增长,未来如果地产以及基本面相关的高频数据依旧表现不佳,那么不排除进一步出台措施的可能。现阶段,市场进入政策观察期,利率再度靠拢前低后,预计将振荡运行。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