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以为迷信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几年,在各种占卜App、网站注册的青年数量激增,以“水逆”为代表的占星术语红极一时。越来越多的彷徨青少年加入互联网占卜的行列。这些年轻人热衷网络算命,不管是传统的八字、手相,还是新兴的塔罗牌、占星术,不少人尝试从“玄学”中寻找人生方向。
网络占卜热:不过是传统“老把戏”与互联网的产物
互联网时代的占卜,不过是传统的“老把戏”与互联网语境下的营销话术相结合的产物。诸如“打造完美人设,购买粉丝伪造反馈;说好帮我预测未来,给完钱就人间蒸发”,实质就是以占卜为噱头收割韭菜,这与其他类似的互联网吸金术并无本质区别。
当然,在互联网的包装下,它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尤其是把部分年轻网友发展为自己的拥趸,比如这个群体或许会对传统的“算命先生”嗤之以鼻,但“水逆”“星座”“知识付费”之类的话语,又很容易被接受。更有甚者,一些App还推出“AI面相”“大数据算命”等小程序,于是,本被打入“迷信”之列的占卜,又在种种新概念、新话术的包装下“还魂”,成功吸引年轻人“入套”。
塔罗牌、占星术:不少人尝试从“玄学”中寻找人生方向
当算命搭上网络快车,年轻群体就成为主流客户。在网络上,有不少“今年事业运如何”“TA爱你有几分”等题材的占卜视频,其中不乏播放量达百万以上的视频。而在社交平台上,有关于“算命”的话题阅读量多达几十亿,讨论量超千万。
一个头部星座博主能够拥有数千万的粉丝,其中涉及十二星座运势的文章格外流行;在一个“塔罗师”的视频前,常有上百万人等待着卡牌的审判;而在一些占卜网站上,护身符、转运手链的销量令人咋舌。
“天王星在本周将进入逆行状态,在占星学中,它有出其不意、打破传统的含义,不过目前它停留在土象星座之中,土元素的能量掌握物质、粮食……”一位星座博主的“星象播报”刚刚出炉,很快就收获了上千条评论和转发。
“把你出生年月日具体时间还有出生地告诉我,给你看看星盘。” 这可能是玄学青年们最常听见的一句话,“占星”一直是互联网“搞玄学”的重点领域。
年轻人热衷网络算命,不管是传统的八字、手相,还是新兴的塔罗牌、占星术,让不少人尝试从“玄学”中寻找人生方向。
网络“异世界”套路多:最终目的就是“变现”
春节前后,朋友圈里兴起一股“新年预测”风潮:随机抽取一个字或一张签后,需要转发至朋友圈才能查看具体解读——在微博和微信中,同样活跃着一批“命理专家”,通过“免费算”+“转发查看”模式,吸引大批流量聚集。
“转发这个锦鲤,逢考过过过!”“转发这条锦鲤,你就可以获得好运”,代入式的分析让我们觉得自己就是那条“锦鲤”,但我们通过努力所获得的结果不能被忽视。
无论是“转发吸粉”还是制作短视频,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占卜师”“预言家”们,获取流量之后最终目的仍是“变现”。
互联网占卜、新一代占卜师的“套路”并不新鲜。他们通过预测不祥事件引发你的惶恐。当你询问如何化解时,就要么卖你灵器,要么给你“作法”,变相收费。
95后的“大师”为80后“安排”人生,高达3888.88元的“转运水墨画”实为网购的印刷品,价值才50元,大师的咒语是自己瞎编的……这一切看起来很荒谬,但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沉迷其中。
少则十几元,高则数千元:年轻人为何愿缴“智商税”?
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占卜”“算命”,各式各样的线上占卜广告会映入眼帘。塔罗牌占卜、星盘卜卦、紫微斗数……种类繁多的占卜术由线下转战线上,不仅存在于网店、手机软件以及社交媒体,在多个视频、直播平台也有体量庞大的相关视频获得了超百万次的播放量。
“其实是面对竞争压力,需要心理慰藉。”研究生学历的罗先生曾在网上请人看过手相:“当时求职不太顺利,心里挺迷茫的,需要有人在心理上撑一把。”在罗先生看来,面对社会“内卷”的声音,年轻人的失落与迷茫情绪在所难免,但国内缺少正规的职业规划服务,专业的心理咨询也不讨巧,古老的“算命”成了不少年轻人的选择:“毕竟比起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把责任推到‘命运不济’上更容易。 ”
四川矩衡律师事务所律师 郭小明:这种线上线下的算命、占卜,由于没有科学依据,一般被当作娱乐活动,或者具有心理咨询的性质,但它与封建迷信只有一墙之隔,甚至有时候还会演化成违法犯罪。网络算命的存在,主要是年轻人这一群体在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和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排遣和处理,进而寻求心理满足或者逃避。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李云霞 综合中新网、上观新闻、环球网、北京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