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常州、浙江杭州及衢州等地出现了“Z”字型斑马线。这种新型隔离设施可强制行人观察路面车况,也让汽车有更充裕的时间减速让行。近年来,各地纷纷拿出“绣花”功夫整治交通违法守护路口安全,其中,礼让斑马线等规定已达成广泛共识,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Z”字型斑马线上线 网友褒贬不一
“Z”字型斑马线,就是通过设置隔离设施,让大家在斑马线上的行进轨迹由直线变为“Z”字型。有人会说:过斑马线不是要绕远路走了?据悉,“Z”字型斑马线的设置就是为了达到“绕起来、慢起来、看起来”的效果。当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过“Z”字型斑马线时需要绕行,通过这个绕行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速度降下来,目的是为了减缓进入机动车道的时间。让机动车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注意到行人和非机动车,同时也能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停车让行。
在Z”字型斑马线上,行人和非机动车在通过机动车道时,身体都是面向机动车来车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强制行人和非机动车去观察道路通行情况,为横穿机动车道做好充分预判,以保障自身通行的安全。
新斑马线一出,有网友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从条纹变“多元” 斑马线越来越智能
斑马线源于古罗马时代的跳石。早在古罗马时期,庞贝城街道上的车马与行人交叉行驶,经常使市内交通堵塞,还不断发生事故。为此,人们便将人行道与马车道分开,并把人行道加高,还在靠近马路口的地方砌起一块块凸出路面的石头——跳石,作为指示行人过街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英国人设计出一种横格状的人行横道线,规定行人过街道时只能走上面。这些横线看上去就像斑马身上的白斑纹,因而称为斑马线。司机看到这些白线时,也会自动减速缓行或停下,让行人安全通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斑马线不再是纯白条纹,变得越来越“洋气”。2015年9月,江苏宿迁多个路段启用“3D斑马线”;2016年,国内首条“多元斑马线”在湖北宜昌投入使用,通过视频分析、热感成像等技术判断即将穿越马路的行人,然后将检测信号实时传递至控制机,随即触发闪光道钉警示过往机动车减速礼让。随后,济南、淮安等城市还设置了会发光的斑马线,通过地面智慧发光砖的亮灯、颜色变化等效果,提醒司机礼让通行。在夜间或雨雾天气,如有行人通过智能斑马线,机动车驾驶员能在200米以外发现灯光闪烁,安全性大大提高。
2016年,国内首条“多元斑马线”在湖北宜昌投入使用。
2021年3月8日,为庆祝国际妇女节,湖南长沙黄兴路与解放西路交汇处的斑马线被刷成了粉色爱心斑马线,以此方式为广大女性同胞送上节日祝福。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礼让行人也会有烦恼
除了将斑马线设置的更美观更智能,全国多地还陆续开展“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行动。2018年,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指导意见,推进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治理常态化。时至今日,全国多数城市都在对“不礼让斑马线”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时曝光,对于被监控抓拍的不礼让行为将面临罚款和扣分的处罚。
礼让斑马线,本意是要提高行人过马路的安全性,然而也增加了新的烦恼。2020年上海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监控约束了驾驶员,但行人却没有约束法则,行人在过斑马线时会出现犹豫不决、“人车互让”等现象,甚至还会有市民边看手机边过马路,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让本就狭窄的道路更加堵塞。
据悉,礼让行人造成堵路的现象并不少见。为解决这一问题,济南交警对相关路口的信号时长及提示音进行了改进:一是容易压车方向信号灯延长15秒,方便行人通过的同时,也方便车辆通行。二是路口设置行人过马路声响提醒装置,通过提示声音的缓急不同,来提示行人迅速通过马路,大大提升了路口的通行效率。
提醒:行人如何正确通过斑马线
行人安全过斑马线,首先要记住五不:不要玩手机、不要追逐打闹、不要从车辆缝隙中穿过,也不要犹豫式过马路或行动过于急速。
①注意观察后通过:通过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信号灯指示通行;没有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先看左侧再看右侧,确认没车后通过。
②不要盲目后退:穿越马路时应快步通过,不要在斑马线上闲庭信步,以免信号灯结束时还在路面上,与正常通行的机动车发生冲突。如果红灯亮起时行人仍处于机动车道上,千万不要后退,而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前行,直至通过路面或在道路中心线等待下一绿灯亮起后再行通过。
③等待也有“学问”:在红灯时,行人应该在等待区等待通行。在未设等待区的地段等待通过时,行人不要靠路边太近,以免机动车右转时,车辆右后轮对行人造成碰撞或碾轧。
④谨防转弯车辆:有部分路口人行道路绿灯时,右转弯车辆可以同时右转,这时会有不少人和该方向车辆抢道,要注意同向车辆是否有转向的趋势,避免出现碰撞事故。先让右转车辆完全过去后再走动。
交通安全无小事,礼让通行靠大家。无论是司机还是行人,都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曲欣萍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网、海报新闻、沈阳公安交警支队、新浪微博、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