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利益太多,滋生“学阀”现象:中国“院士”该祛魅了 进得了医保目录却进不了医院,什么阻碍了谈判药落地 中印第十一轮军长级会谈结束 声明出现两点新变化 受益市场复苏 重庆钢铁首季净利预增259倍 晶科能源发布2020年财报:出货和营收齐增长 小马智行全力抢滩自动驾驶市场 商乘并举加码Robotaxi及智慧物流业务 4月10日四大证券报精华摘要:四部门六方面33条举措 确立金融支持海南深改“四梁八柱” 两大产品景气不一 新乡化纤2020年营收净利双降 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就中印第十一轮军长级会谈发表谈话 新闻调查丨失能失智老人,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灼灼牡丹 花开上海!崇明菏泽牡丹园开园迎客 “极小学校”里,他们在坚守 广州一散货船与大型货轮相撞沉没 13名落水人员全部获救 网传小区物业投蛙灭蚊 业主嫌蛙吵投毒灭蛙? 非法出租微信号形成利益链?“追星群”衍生出电诈团伙 沿着高速看中国丨串起长江经济带的沪蓉高速 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道” 唐山官方披露货车司机服毒死亡事件详情:2000元罚款尚未实施,双方无过激言行 医院里飘出的“烟火气”,暖胃又暖心! “大胃王吃播”之后,短视频平台出手打击“问题喝播”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超300万 不是“手抖”那么简单! 诈骗团伙伪装美女骗人 “KPI”不达标要被关小黑屋 建省办最大经济特区:闯出“不一样”的海南 能否缓解就医难、达到线下诊疗效果?三问居家互联网就医 小球大乾坤 上海举办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 外媒看中国:“坚定走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 中国警方向韩国移交4名韩国籍红通逃犯 “源来”如此丨当年他们这样为红军“带盐” 云南发布金沙江生态保护检察白皮书 王毅同巴西新任外长通话:愿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同巴方开展疫苗合作 持续18年生态搬迁 浙江泰顺移民安居人数突破10万 湘赣边“红色专列”上的移动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动”起来 31省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0例 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疫后重振看湖北】“人民英雄”张伯礼泪洒江夏方舱 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8月举办 影片申报、志愿者报名通道均已开启 新华全媒+丨又见英雄泪——张伯礼重访武汉江夏方舱 “一脚油门踩到底”,海南交通改革开先河 未来图灵AI明星企业4月榜单出炉 百度华为腾讯领跑 陕西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西安市八院检验师治愈出院 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颁奖 李德毅院士获最高成就奖 王毅同巴西新任外长弗兰萨通电话 河南禹州回应《大货车必须装2000多元视频监控,否则过不了年审》报道 青海举办“跨越昆仑”脱贫攻坚主题艺术展 受芯片短缺影响,3月国内乘用车销量比2019年同期下滑超10% 上汽3000亿元砸向智能电动领域,未来将推动旗下多家公司上市 马斯克让猴子意念操控电子游戏 终极目标是心灵感应传递思想 打造资本市场昆山板块,全国最强县市要破除“县级市思维” 水井坊要跨界酱酒行业,胜算有多大? 3月新能源汽车环比激增102%,头部三家市场份额近五成 肖钢:注册制改革是一项“牵牛鼻子”工程,需要培育时间 国内风电产业链需求旺盛 恒润股份去年净利增幅达458.52%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承载利益太多,滋生“学阀”现象:中国“院士”该祛魅了

2021-04-11 12:25:16来源:半月谈

承载利益太多,滋生“学阀”现象:中国“院士”该祛魅了

上篇:院士帽不可承受之重

半月谈记者

“烟草院士”引起争议10年后,“白酒院士”与“黄金院士”再次引发关注。作为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称号、终身荣誉,院士头衔经历数十年沉淀,备受社会尊重与期待。在公众认知里,科研工作者迈入院士殿堂,既要“学高为师”,也需“身正为范”,要经受住多方面的考量与约束。

1

金字塔尖的风向标指向哪?

酿酒工艺的技术含量究竟有多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一位专家表示,酿酒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门类,体现着工艺的沉淀与创新,毫无疑问具有技术与产业价值。同时他也认为,酿酒是我国较为成熟的传统工艺,其在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工程科技突破的可能性不大。

“国酒”茅台在酿酒方面有没有取得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由于没有得到有关机构的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引发了专业人士对“白酒院士”的质疑。更广泛的争议在于,酒企工程师有没有资格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需要考量社会各界对于院士的一贯认知,涉及院士评选标准与制度的合理性、导向性问题。

除了“学高为师”,人们对院士级别的科学家,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期待,比如钱学森、邓稼先、茅以升、童第周等院士“身正为范”,展现出家国情怀、精神意志与道德情操,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激励年轻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石英认为,单从科技角度考量,我国两院院士不仅要在专业技术、行业培育、地方发展领域颇有建树,更要体现于关乎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等基础学科、前沿领域。

白酒市场虽然庞大,但在多数人心目中,喝酒和抽烟一样,并非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认知下,且不论学术高度,单是白酒产业属性、“天价酒”状况频出,就与人们印象中的院士气质格格不入。

站在我国科研体系的金字塔尖,院士是科研资源分配、科技人才风格形成的风向标。当前,国家诸多卡脖子技术处于攻坚关键期,院士遴选理应体现学术导向,选拔顶尖人物攻关重大科技问题,而非产业导向、市场导向,把名额交由“纳税大户”。

2

院士等于“聚宝盆”

喜欢抛头露面,为企业站台,活跃于各类会议论坛,在非自身专业领域发表言论、误导公众……院士“走穴”现象曾经引起舆论哗然。对此,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限制院士获取非正当的经营利益。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随着科技进步、产业变革进一步加速,作为科技领军者的院士不断靠近产业前沿,其头衔与名利挂钩的脉络也不断延伸拓展,“含金量”十足。

国内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中,院士作为顶尖人才、引才政绩的标志,往往能得到上千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其个人还能以“一人一议”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价值等同于数百万元,并享受顶尖档次的医疗保健待遇。

东部某县集聚的院士工作站将近20个,号称引进的两院院士超过30名。当地建设的院士专家科研创新主平台,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集纳学术研讨、项目引进、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等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该平台还以某度假区为核心,具有“休假疗养总基地”功能。

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对多国院士体系有过比较。他认为,国内院士评选的问题是利益与评选制度不对称,院士头衔意味着直接、丰厚的物质利益:一是院士身份与行政级别直接挂钩,并配有相应的高标准生活保障;二是在科研资源、学术话语权方面,院士也承载诸多利益。

“一个单位如果有院士,就等于有个聚宝盆。”贵州省一名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学者说。在申报项目和课题时,如果抬出院士头衔,就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院士评选中,很多单位非常积极,甚至想方设法找关系。

与丰厚的名利挂钩,促使院士评选竞争异常激烈,关注度高,争议不断。东北某研究机构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受访者认为,对院士评选结果的争议不仅是在今年,此前有多次事件在学界关注度较高,比如,国内科学家评不上院士,但其科技影响力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评上外国院士,再“出口转内销”。

3

“唯院士”与“学阀”问题亟待破解

浙江一家集成电路企业创始人2018年回国创业,在项目申请优惠政策过程中,地方政府按照惯例,邀请了多位院士进行现场答辩把关。让他难以接受的是,有的院士年近九旬,已经长期不在科技和产业一线,只凭头衔硬,就被视为产业布局权威,决定政策资源走向。还有院士与项目专业并不对口,甚至说出“外行话”。

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多位学者除了表达对“唯院士”现象的担忧,还提及“学阀”现象。容易拿到重大课题,组织庞大团队,滋生“近亲繁殖”,甚至诱发学术界的半商业行为……院士头衔捆绑了过多的利与权,容易滋生利益驱动、结构僵化的“学阀”现象。

“局外人看是专家评选,实际上背后大家都清楚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肯定能上。”山东省一位学者坦言,院士评选需要排除“学阀”作祟,消解“花钱跑院士”“背靠大树好乘凉”等乱象。

一名院士能影响一批学者,甚至整个学科的学术风气与活力。对院士需要有德才兼备的规范与考量,既要领军科技攻坚,也需带头营造蓬勃清朗的学术空间。与利权过度挂钩,导致有些院士行为走偏,与当初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院士在享受便利、资源的同时,缺乏相应的规范和约束。一旦评上院士,就能跻身学术和道义制高点,即便出现学术、行为不端,惩戒也相对轻、相对隐蔽,宜着力从制度上填补盲区。(采写记者:陈芳 方问禹 熊琳 孙飞 闫祥岭 向定杰 孙正好 孟含琪 夏天)

下篇:回归“院士”初心

半月谈记者

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突破,还是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两院院士展现出的专业与风骨,在历史和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院士制度改革引发广泛关注的背后,隐含着公众对院士的美好期待。

北京、广东、山东、贵州、陕西、海南等多地受访两院院士、科学家及高校专家认为,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以荣誉制为导向,让院士制度回归科研本身,是治本之策。

1

回归荣誉,重在落实

“院士的定位应该是学术最高荣誉称号。最高、荣誉称号是两个关键词。推选院士首先考虑的应是学术性,包括科学、技术。在所在领域具有创造性、对科学经济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应成为推荐人选。”中部省份一位受访院士说。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冯国平认为,近年来,院士评选制度改革举措频频,制度设计日趋完善,但也要看到,仍有掣肘因素待突破。

舆论争议的背后隐含两方面问题:一是获评院士会给个人、单位甚至地区带来巨大利益,需警惕院士制度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庞然大物”。二是提名人选来自多个渠道,实操层面标准难统一。

回归荣誉,是当前完善我国院士评选制度的紧迫改革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院士制度改革持续稳步推进,但这些精心设计如何实现全环节、多层面落实才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院士制度本质是一种荣誉,而非利益。发达国家将业务标准作为遴选人才的关键标准,在推动科技进步、树立良好导向的同时,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当选院士的人不是科研能力最强、学术成就最突出,而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能调动资源的人,这不仅背离了院士制度设置初衷,也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

回归荣誉制改革并非难于登天,国内有些权威学会已经做到。以中华医学会各分会主任委员选举为例,竞争虽然非常激烈,但评选标准主要是业务,评上是一种业界公认的荣誉,不会从政府层面带来过多利益。

2

抓牢“四个面向”

从现行院士评选办法看,候选人在科技领域成就和贡献是首要评价标准。如何界定,两院文件均有明确规定。在现有制度基础上,院士评选应进一步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构建关键:四个面向。应牢牢把握中央对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的“四个面向”要求,即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秉持这一原则,无论是两院院士还是各级团体推荐人选,都不会偏离院士制度设置初衷。

——宁缺毋滥,不搞平衡。院士评选应着力避免学术平衡、地区平衡因素。既要避免人才断层,也要秉持宁缺毋滥原则。

——德才兼备,淡泊名利。“一些发达国家院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在一线从事科研教学任务。担任大学教授的院士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期末本科生还会给他们打分。在职教授外出讲学,待遇受到严格限制,需要向学校上报,避免名誉寻租。”科创板一家企业创始人说。

——科学布局,国际视野。以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主动出击,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对于构建多元融合的院士梯队及科技人才培育体系意义重大。

3

完善配套机制

受访两院院士、科研人员等认为,在实际操作层面,院士选拔可在选拔、票选、学风、监督、退出等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

——高峰导向,一线倾斜。“院士应该是科学工作者中身体力行的楷模,是科学技术一线的工作者。”某科技企业创始人坦言,当选院士在业内应是公认的“高峰”人物。“在一些国家不难看到,有的高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在实验室工作,率先垂范,令人钦佩。”

——完善票选,选拔透明。近年来,两院院士评选在候选人提名方式、增选工作机制、候选人公示和投诉的分类调查机制等细节设计均在不断完善。今年,院士评选在票选机制上还有积极改革举措。

——遵循规律,树立学风。院士应有国士精神。学术方面要树立良好学风,提倡国家意识、科学精神、终身学习,真正践行人民对院士“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的内心期待。

——多元监督,完善退出。院士评选应经得起历史检验,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广泛监督,及时纠偏。除触犯法律法规或道德底线的院士退出机制外,院士也应该和他人平等遵循退休制度。(采写记者:陈芳 熊琳 方问禹 孙飞 闫祥岭 向定杰 孙正好 孟含琪 夏天) 【编辑:于晓】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