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党支部书记封红卷和驻村干部们今年早早地就开始忙着谋划新年新计划:“村里人多地少,但有西柏坡景区这个优势资源,我们想把民宿建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在有限的耕地上做休闲采摘农业;再把扶贫车间建好,让妇女们在家门口就业。”
平山县是革命老区,也是“赶考”精神的发源地。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于2019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面对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大考”,平山县又将交出怎样的“新答卷”?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发现,平山县通过资源融合、产业融合、理念融合,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一二三产融合让产业更壮实
在平山县苏家庄乡上东峪村,村党支部书记徐新中给记者讲了一个“核桃转型”的故事。
10年前,上东峪村调整种植结构,在山坡地里种上了1000亩核桃树。2016年,一斤青皮核桃能卖3元,村里在这一年靠“人均两亩核桃树”摘了贫困帽。但近3年来,由于价格大幅下跌,很多人都不种核桃了。
那靠啥来增收?徐新中说了两条路:一个是做深加工,6斤青皮核桃剥一斤核桃仁,加上包装每斤能卖20多元。另一个是引进企业,将群众不种的核桃地流转后建高标准温室,一座温室年纯收入10万元,可带给群众流转费、务工费等不少收入。
“随着市场变化,产业也面临升级,一旦找准了路子,群众就能持续增收。”徐新中告诉记者,几年下来,虽然核桃价格走低,但当地群众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5000元增至2020年的1万多元。
一二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平山县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沟域经济带、现代生态园和田园综合体,把更多农户吸纳到产业链中。目前,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园136家,其中县级以上农业园区33家。
位于岗南镇的泓润生态园是平山县产业融合带贫增收的典型。该园区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探索实施了“三金”模式,虽然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仍实现收入2200多万元。
泓润生态园负责人王淑艳告诉记者,2020年通过“流转土地挣租金”,贫困户自耕土地收入由原有每年每亩350元增至每年每亩1600元;通过“入园务工挣薪金”,带动岗南镇369名贫困人员就近入园打工,每月人均工资2200元;通过“资金入股挣红金”,贫困户以扶贫资金等形式入股园区,每年可以享受5%至10%的分红,直接带动周边45个贫困村195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红”“绿”资源融合让乡村游更精美
52岁的封全国是北庄村的党员致富带头人。2011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村里,买了一辆观光电瓶车,做起了旅游服务。如今,封全国在西柏坡景区管理观光车队,自家的一辆车每年有七八万元分红收入。
“车队由西柏坡镇16个村的64辆车组成,这是我们团结奋斗的成果。”记者见到封全国时,他正在自家院子里忙碌。“旅游越来越火,2019年,我在原有房子预留的基础上加盖了二层,现在8间客房装修得差不多了,预计今年的旅游旺季就能接待游客。”
红色圣地和绿水青山,是平山县的两大优势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资源?
平山县近年逐步完善了旅游供给体系,将“红”“绿”资源融合发展,并将旅游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了西柏坡红旅小镇、李家庄美丽乡村等新业态,实现了红色研学、生态休闲、民俗古镇、文化体验等多业态融合。目前,他们已打造了230公里的“快旅慢游”大环线,串联起天桂山、驼梁等10余个景区,形成了“全域旅游、四季平山”的旅游产品体系。
在西柏坡镇西柏坡村,一项红色旅游提升项目规划已经成型。“原来存在一些无序竞争,不能适应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和承接乡村游、近郊游和中高端游客需求。”西柏坡镇镇长张荣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按照突出旧风貌、还原老场景、展现新环境、打造新民宿的思路,对西柏坡村的房屋统一打造、统一运营,并结合红色体验项目发展研学旅游,为景区周边村庄实现乡村振兴探索一条新路径。目前,他们已通过租金、分红、工资、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实现群众增收,并带动更多青年回乡创业。
城乡理念融合让业态更丰富
创业孵化是城市经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发展模式。当它与巩固脱贫成果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2020年,创业孵化理念被融入到平山县古月镇巩固脱贫成果实践中,打造出河北省首个扶贫创业孵化园。“受疫情影响,去年很多人无法外出务工。我们便考虑按照城市创业孵化的方法,引导群众就地创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商等业态。”古月镇扶贫创业孵化园负责人高俊杰告诉记者,他们探索出了“孵化园+创业主体+扶贫车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金融保障+贫困群众”七位一体产业孵化新模式,成功带动1万多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目前,孵化园共吸引创业主体66家,涉及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一期完成培训入驻45家,并充分发挥孵化园“总部基地”作用,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致富增收,催生产业扶贫的“1+N”孵化效应。
高文彦是平山县古月镇高洼村的脱贫户,因妻子患病,女儿上学,收入来源少,家庭生活困难。几年前,在当地齐文阁农业合作社的帮扶下,他通过种植红薯脱了贫。平山县扶贫创业孵化园成立后,他又参加技能培训,掌握了红薯粉条加工技术,开始一边种植红薯,一边与齐文阁农业合作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成立了“文阁粉条坊”。高文彦给记者算了笔账:“预计每年可加工红薯70余万斤,辐射周边20余个村庄。我一年仅靠这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还能带动20多户年均收入8000余元。”
“我们将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比较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丰富业态、提升品质,带动群众持续增收。”平山县委书记董晓航表示,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环保等绿色产业,着力打造西柏坡红色教育片区、沿太行山高速旅游风景带、滹沱河两岸特色产业带的“一区两带”发展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让革命老区群众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