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日电题:为了让烈士回家——一位共产党员15年的红色寻迹
新华社记者李铮、丁非白
怀揣一张黑山地图,走遍全县942个自然屯,爬上207座山头,走进黑山阻击战308处战场遗址遗迹,泪水无数次模糊了他的双眼,他发誓要让革命烈士回到属于自己的家园。
他叫张德东,今年72岁,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大虎山镇一名退休共产党员。过去15年,他在山沟和荒甸子里找到130具被遗忘的革命烈士遗骸。在各方努力下,这些烈士遗骸全部安葬在了当地的烈士陵园。
退休前,张德东曾任黑山县党史材料征集员。长年的党史搜集工作,让他有了一个心愿——重走先烈路。“我想通过重走辽沈战役中黑山阻击战每一处战场的遗址遗迹,感受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同时完善黑山县的红色历史。”张德东说。
2006年,在寻找黑山阻击战遗址遗迹的过程中,张德东在二道乡田家屯的荒甸子里发现60座土坟包,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一座墓碑,多年无人祭扫。通过和附近村里老人交谈得知,这里安葬的是60位东北野战军5纵队15师43团的指战员。回到家,张德东查阅辽沈战役老干部回忆录后,更加确认了这一信息:这些烈士是与国民党暂59师一个营进行肉搏战时牺牲的。
“一定要让烈士们安葬在烈士陵园,他们应该得到后人的纪念。”张德东跪在墓地前,向60位烈士发誓。随后,张德东多次来到黑山县民政局和烈士陵园管理所反映情况,最终60名烈士全都安葬在了县烈士陵园。
黑山阻击战时,村村炮火连天,屯屯是战场,4100多名东北野战军将士牺牲在这里。张德东每到一处战场遗址就问附近上了岁数的村民,当地有没有安葬的革命烈士,烈士有没有进入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遗骸认定的过程并不容易。战争年代,战死沙场的人大多被就地掩埋,怎样确认找到的就是革命烈士的遗骸?这样的疑问一直萦绕在张德东心里。
张德东一边找寻仍健在的亲历者,一边查找参战将士的回忆录,经过多方认证后,再由村委会、乡镇政府盖公章加以确认,最后报给县里有关部门进行考察予以认定。
张德东说:“每一次追寻都是一场红色的洗礼。”村民们给他讲述的故事,令他至今难忘。在四家子镇,有个只有8户人家的小屯子叫潘家岭,东北野战军8纵队198名指战员牺牲在这里。8户人家在党小组的领导下,腾出家里的全部木柜,安葬了198名烈士。他们为烈士穿上了新棉衣和新棉鞋,在每位烈士的胸前放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高粱米饭和一碗炒盐豆。乡亲们跪在烈士遗体前哭着说:“孩子们啊,醒醒吧,吃饱了再睡!”
当时老百姓为什么拥护中国共产党?15年来,张德东有了自己的答案。
“黑山县解放后,当地进行土改,老百姓获得了土地,感谢中国共产党,人人都舍生忘死保卫土改的成果。黑山阻击战时,这里家家是病房,人人是护士,40万黑山百姓踊跃支前。战争的胜负显而易见。”张德东说。
虽然硝烟散尽,但人们并没有忘记是谁带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幸福。多年来,在黑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黑山县已陆续将数千具烈士忠骨迁入陵园,并开展相关事迹确认和历史档案梳理工作。
3月29日的黑山县小东镇碧空如洗,张德东找到的最后26具革命烈士遗骸被安葬在这里的烈士陵园,黑山县还举办了隆重的革命烈士遗骸安葬入园仪式。
“这次安葬的是1947年12月在解放新立屯战斗中牺牲的东北野战军7纵队20师的将士们,今天他们终于‘回家’了。”张德东说。
一辆自行车,一壶白开水,一块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个咸菜疙瘩,这是张德东每次寻找烈士遗骸时的“标配”。“刚退休的时候工资少,每个月只有900多元,坐不起车,只能骑自行车去,最多时一天要骑100多公里,晚上还要赶回家照顾老母亲。”
随着年岁一年年地增长,张德东渐渐骑不动了,从每次骑车去,到有时骑车有时打车。近几年,张德东再也骑不动了,他就打车去寻找烈士遗骸。
“现在一个月工资涨到2800多元,每个月留下七八百元吃饭,剩下的钱都用来打车,这样我就能走得更远了。”张德东说。
15年来,张德东祭扫了106处革命烈士陵园,在每个战场遗址给当地群众义务讲解红色故事450多场,还将亲历、亲见、亲闻者讲述的红色故事,汇集成30万字的文字资料。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寻找革命烈士遗骸、整理红色历史资料是我的本分。我还会继续做下去。”张德东说。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