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头,那1343座无名红军墓
福建武夷山张山头村的后山上,200多亩地的竹林深处,有1343座无名红军墓。
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就标记了一处红军墓冢。李涛 摄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标志一位红军长眠于此。张山头常年云雾缭绕,杂草青苔早已侵染坟冢。雨打竹林的沙沙声,如同一曲悲歌永远回旋。
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利用新兵下连时机,组织官兵祭扫张山头无名红军墓群。李涛 摄张山头坐落于武夷山脉崇山峻岭间。清明节前夕,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来到此地祭扫。在密林深处,他们齐声朗诵《可爱的中国》,缅怀英烈;诵读声声振林越,在山林间回响激荡。
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齐声朗诵《可爱的中国》。龙涛 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生之快乐将替代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替代了凄凉的荒地!”这是中国革命家、军事家方志敏于1935年于狱中写下的遗作《可爱的中国》片段。
张山头:每一间民房都是医院
福建南平武夷山市洋庄乡小浆村张山头自然村,是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曾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驻地。
身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团缔造者的方志敏两度入闽期间,曾到此看望慰问伤病员。
武夷山市文物与文化遗产管理所文史研究员赵建平是这片无名红军墓群的发现者。据考证,上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闽北红军中医院存在于张山头村有六年之久,一度收诊两三百人。“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斗,后山所葬的,是闽浙赣苏区红军官兵和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
闽北红军中医院遗址群。中新社记者林春茵 摄“张山头的每一厝房子,在当时都是一个小小医院;房子里的每一个女人,都是当时的护理员。”赵建平说。
村口后山掩映在林荫深处的一座座红军墓,更是牵动着66岁村民杨学文的心神。杨学文祖母是当年红军洗衣队成员,“听奶奶讲过,当时担架队每天都会抬来很多伤病员,衣服都染红了河水。早上这些红军战士还活着,到晚上就没了,她们边洗衣服边哭;然而回到医院,还要安抚红军伤员。”
赵建平(左)、杨学文。中新社记者林春茵 摄“老人说,为保护牺牲红军的家属,不敢立碑标注烈士姓名。”杨学文说,漫漫90年间,张山头村民将这些无名墓中掩埋的烈士视为亲人,每逢清明和中元节,都按乡俗祭扫,奉上一掬米、一把盐、一炷香,“已经守护三代人了。”
每一年,村民们依照清明风俗,劈开竹子取“生”竹片为“碑”立于墓前,竹片上用红漆标出编号,并系上红绸带。
村民巡山。中新社记者吴晟炜摄赵建平认为,这些红军墓依照乡俗而建,有墓门、小小祭台、风水土,如同军团依山势而立。说明村民对于红军的爱戴之情,他们按力之所能及,给予了逝者“生而为人的尊严”,也是“身为红军的尊严”。
记者两度上山,都碰到村民杨朝林巡山扫墓。他和两位村妇腰缠镰刀,肩抗成捆“竹碑”,弥漫山间的水雾打湿了他们膝盖以下的鞋裤。
杨朝林说,大部分村民都已外迁,常住的不到20人,“走得动的,每个人都上山,这是红军墓呀。”
赵建平坦言,上千座红军墓,仅闽北红军中医院院长王日华有铭文,其他均无记载,且大多是外乡外省人,年纪不及弱冠,“家人或者找寻他们几十年,都不知他们葬于此处。”
潘迪渊:这1343位英烈都是我的爷爷
江西余干人潘迪渊,是张山头无名烈士墓群中目前唯一一个找到亲人的红军烈士后代。他的爷爷潘骥,或长眠于此,亦无迹可寻。
2019年清明时节,潘迪渊来到张山头,将一抔曾浸染爷爷鲜血的黄土,带回了江西老家。
武警官兵和红军后人潘迪渊一起,祭奠埋葬在张山头的红军烈士。李涛 摄1983年编印的《福建省崇安县革命烈士名录》,记录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位,潘骥是其中之一。
1926年,潘骥最后一次回家,此后几十年间再杳无音讯。直到1998年,潘迪渊与父亲潘嘉馥自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中读到:”团长潘骥同志,在攻土屋时,被敌弹打破了嘴巴,抬回来待了三天就牺牲了。”
潘骥,成为这1343名无名烈士中,唯一被亲人找到的。然而,方志敏所说的潘骥牺牲之地“梭坨杨”,与武夷山方言有异,父子踏遍江西境内的乐平、玉山县,福建的建阳和武夷山等地,寻亲20多年未果。
清明前夕,福建武警官兵前来扫墓。龙涛摄父亲潘嘉馥油尽灯灭,临终前,嘱托儿子一定要将爷爷带回家。潘迪渊“把一切可能有用的手段都用上”,参加户外运动群,还参加了蓝天救援队。
他的寻亲之路一度引发千万驴友关注。有人提供了线索,“梭坨杨”即是距离张山头村不远的“沙渠洋”村。
在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陪同下,潘迪渊来到张山头红军墓群,这里长眠之人没有姓名,没有墓碑,他掬一抔黄土带回家。
红军潘骥的后人潘迪渊经历了几十年寻觅,最终将一抔土当做祖父的遗骨带回江西。龙涛 摄“茫茫青山,爷爷的墓已无处可寻。”潘迪渊说,“这1343位英烈都是我的爷爷。”
两块墓碑:今日之中国正是“可爱的中国”
2012年5月,闽北红军中医院遗址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列入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名录。2019年,张山头红军墓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一处高80厘米的石碑,上书“红军墓”,右下角标注“三一年立”,石碑已严重风化,要不是村民年年描红,几乎字迹难辨。
“红军墓,三一立”的石碑,成为确定张山头红军无名烈士墓群的重要标志。龙涛 摄但在村口,一座花岗岩新石碑已经立起,庄严肃穆,告慰着先烈英灵。
“选一块不会风化的石头,选一处最显眼的地方。”赵建平说,要警醒世人,“是什么让当年的年轻人奋不顾身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让当年的苦难村民献出最后一碗米一把盐?”
知道武警官兵即将到来,村民们早早就在村门口等候。龙涛 摄自2016年起,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官兵守护着这些无名红军墓,在村里修建红军文化长廊和党史纪念馆。官兵们与村民结下深厚连结,帮扶修建盘山公路、为留守儿童助学,为村民巡诊。
30岁的军医林义敏定期巡诊,为村民们写下厚厚的一本医疗档案。担心村民看不懂药盒上的说明书,他为每一位老人特制加大字体的“医嘱单”。
武警南平支队官兵每年定期看望张山头困难群众,图为军医林义敏量血压。中新社记者林春茵 摄图为军医和卫生员为困难群众送医送药。龙涛 摄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教导员施毛毛说,将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继承红色传统,保卫今日之中国。
武警南平支队官兵瞻仰张山头无名红军墓群,图为特战队员在纪念碑前组织重温入党誓词仪式。罗武 摄今日之中国,就像方志敏写下《可爱的中国》所期望的那样:
“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那些密林里的无名之墓,
成为永不能忘却的记忆。
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却知道他们是为了谁。
作者:林春茵 吴晟炜 张丽君
图片支持:武警福建总队南平支队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