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雄安4月1日电 题:从“红绿蓝”看雄安四年之变
中新社记者 鲁达 崔涛 陈林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未来之城”雄安不再神秘。设立四年来,如何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雄安“红、绿、蓝”的考量之中。
图为3月31日,航拍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现场。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红色:“雁领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这里也曾是抗日战争时期雁翎队伏击日寇的主战场,淀泊相连的湖面上镌刻着鲜明的红色印记。
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安新县城,雁领队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120多人,与敌军交战70余次,击毙俘获日伪军近千人。
70多年后,“雁翎精神”依旧在这片土地熠熠生辉。雄安新区在发展,红色文化也在传承与发扬。
雄安新区1770平方公里土地上,300多个工地塔吊林立,120多个重大项目同步推进,来自全国的16万建设者夜以继日地拼搏,也让“雁翎精神”有了新的诠释。
从“夯实地基”到“拔地而起”,锚定高质量发展,手握打造“雄安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这把“发展之钥”的雄安新区,将书写更壮丽的新时代答卷。
图为3月31日,航拍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现场。 中新社记者 韩冰 摄绿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先植绿,后建城,这是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便提出的建设新理念。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新区自设立以来,已造林41万亩,植树2000余万棵。
曾是第三代塞罕坝人的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有限公司高级业务主管黄雪晨,已成为首批“千年秀林”的建设者。她表示,雄安新区运用科学方法植树造林、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林护林,因地制宜选择乡土、长寿、珍贵、美观的树种,已形成郁郁葱葱的近自然林景观。每株树上都有二维码标牌,记录从苗圃到种植、管护、成长的全过程。
同时,雄安新区也在规划建设由游憩林地、城市公园构成的公园游憩体系,实现3公里进森林、1公里进林带、300米进公园的目标,满足民众低碳健康生活方式的需要。
在雄安郊野公园雄安园建设工程及配套设施二标段,很多重型机械正在进行土方作业。“我们有一个构思巧妙的‘无字楹联’设计,将自然之美融于山水,人文之美化于无形。”中铁一局集团雄安郊野公园雄安园建设工程及配套设施二标段项目书记胡泽刚表示,这幅“无字楹联”分别建造出代表“秋冬山水林田湖、梅菊金木水火土”14种特色景致。这14个主题节点呈对联状分布于中华文明轴线两侧,上联为天,尽写四时山河风景变幻,下联为地,详述八方风土人文情怀。
蓝色:一张蓝图绘就“千年大计”
蓝色,也是雄安画卷的底色。
雄安之蓝,其一在于水。在白洋淀治理方面,2020年白洋淀水质同比持续好转,湖心区水质为Ⅳ类,其中四个月为Ⅲ类,实现“全域Ⅳ类、局部III类”的目标。
雄安之蓝,其二在于天。截至2020年12月31日,经初审雄安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5.73,同比下降8.90%;PM2.5浓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4%;优良天数平均为226天,占比61.8%,同比增加29天。
雄安之蓝,更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雄安新区设立4年来,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高标准编制“1+4+26”规划体系和“1+N”政策体系,实现以规划为中心向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
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雄安新区,“新形象、新功能、新产业、新人才、新机制”的发展目标逐渐清晰。
在雄安政务服务中心,“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字样十分醒目。“一枚印章管到底”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同时,雄安新区启动实施“雄才计划”。面向国内外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加大两院院士、相关产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同时,将加大人才保障力度,优化人才子女入学政策,争取高考招生优惠政策,推动建立京津冀就医绿色通道,推动社会保障水平与京津相衔接。
未来,雄安要做一篇“筑巢引凤”的大文章。雄安新区将围绕疏解功能来积极主动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全力推动龙头企业和优秀团队引进,全方位增强新区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配套能力。(完)
【编辑:李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