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教育扶贫 传递力量 孕育希望 中国驻加使馆批驳美驻加使馆临时代办涉加公民案言论 甘肃三年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案件1303起 浙江实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码管理 中国消化健康指数制定项目启动 助推消化系统疾病防控进程 专家学者解读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七〇六所跨网互联等案例获选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局面可期 广西多举措招聘助力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 安徽合肥将实施巢湖综合治理三大工程 推进生态修复 让残障群体共享信息时代的阳光 李兰娟谈智慧应对老龄化:建立个人“健康生命云” 国家稻米联盟发布2021年工作计划 以补链助稻米高质量发展 人民论坛网评 | 挖掘光荣“纪念章”闪耀的精神富矿 中国驻法使馆:反对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同台湾当局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 广州南沙将造中国最大综合科考船 沙尘天气不分国界 14年前中蒙两国合作治沙就开始了 中国脱贫攻坚成就图片展在白俄罗斯开幕 《国家儿童肿瘤监测年报2020》发布 白血病占首位 百年瞬间丨新中国第一坝的建成 @老中小三代,未来5年人均预期寿命如何提高1岁? 中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三大项目启动 三星堆上新了!两个坑已震惊世界,六个坑还将有何重大发现? 西安老城区寻路转型:“创新驱动”注入“抗衰因子” 中国内地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 中国人工林面积稳居全球第一 造林绿化带动产业富民 探访三星堆遗址发掘现场:实验室搬至田野 “黑科技”助寻古蜀之谜 于学军:“十四五”加快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 “中国名茶之乡”福建寿宁举办开茶节 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寻客寄照30年!父子接力给照片主人寄送“时光记忆” 受贿数额特别巨大 内蒙古住建厅原副厅长李志民与妻同庭受审 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丨出狱10小时,他就急不可待地提出入党 “建筑信息化行业日”倡议在穗发起 助力智能建造发展 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丨出狱10小时,他就急不可待地提出入党 恐龙时代“臭大姐”竟然长巨角 我国科学家发现亿年前昆虫新物种 珠澳跨境医疗合作步伐不断加快 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大国重器献礼” 乌东德水电站将于7月1日前实现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最高法将在年内出台新的审理植物新品种权案件司法解释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口腔分会成立 “上新”了,三星堆! 长江三峡库区推行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方案 中国颁出首张生物样本库认可证书 发布6项干细胞团体标准 医学专家呼吁心脑疾病同诊共治 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欧洲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企如何平衡机遇与风险 机器编程人才紧缺 马斯克称“特斯拉大学”值得考虑 央行会掌握用户信息、侵犯隐私吗?穆长春详解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 超越你想象的上海居家养老服务丨首席养老官 视频丨实现碳达峰目标,你也有“任务”?是的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2021-03-21 09:31:32来源:人民日报

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诠释新一代担当,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在青岛港逐浪的年轻人(青春派·青春奋进新时代(31))

胶州湾畔,涛声激荡。从年吞吐量72万吨到突破5亿吨,从1个老港到建成3个现代化新港,伴随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青岛港从一个支线小港一步步挺进世界强港之林。

时代企业孕育时代精神。在青岛港这片热土上,一代代海港人矢志奋斗,书写人生华章。“金牌工人”许振超,港口“农民工”皮先进,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铸就青岛港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这是一场接力赛。如今,一批心怀梦想、身怀本领的年轻人,正在青岛港这片沃土慢慢扎下根,融入企业发展的时代洪流。设备管理人员刘志阳、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他们传承老一辈精神,诠释新一代担当,矢志为港口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设备管理员刘志阳:

“当好岸桥高效运转的守护者”

“难道我研究生毕业就是来干这个?”10年前,26岁的刘志阳刚走出校门,怀揣梦想踏入青岛港时,心理产生巨大落差。

他一直憧憬,从事港口设备管理工作,就是在办公室看一看图纸,通过电脑远程查看监控设备。然而,工作的现实却是奔波在设备一线巡检,每天和设备“亲密接触”,润滑、清洁、更换、防腐,很多都是脏、苦、险、累的维修活儿。刘志阳被现实狠狠地“撞”了一下腰。

这些年,刘志阳打交道最多的设备,就是港口的岸桥。用于集装箱船装卸作业的岸桥,堪称“现代化港口作业的顶梁柱”。10年来,为了保障“顶梁柱”时刻“顶得住”,青岛港打造了一支年轻人担当主力的技术保障团队,刘志阳便是其中一员。

见到刘志阳时,他正半蹲着身子,埋头检修,神情专注,动作娴熟。同行的人开玩笑说,他巡检的足迹遍布港口3公里岸线。

一名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是如何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岸桥守护者的?刘志阳说,是“金牌工人”许振超的劳模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许振超是青岛港的老前辈,大家都说,只要桥吊有故障,许振超“随叫随到,随到随修”。当时没有先进的设备、畅通的学习渠道,许振超却带领团队创造了传统码头作业的世界纪录,这让刘志阳深感震撼。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许振超曾说:“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练就一身‘绝活儿’,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他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刘志阳立了志。

一次维修经历,让刘志阳找到了和许振超精神的共鸣点。一天下午,刘志阳在巡检岸桥时发现一辆小车架的车轮歪斜,根据经验判断是轴承故障,这将影响岸桥作业。一架岸桥,就是一条工作线。一旦有设备故障,码头效率大打折扣。

“修复工作看似简单,但维修空间狭小,仅能容纳两人,要拆的东西却很沉,位置看不到,只能用手摸,因此维修难度大、进度慢。”刘志阳说,他至今还记得,那天从下午到凌晨,他蹲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累得满头大汗。

岸桥恢复运转那一刻,工友们欢呼雀跃。刘志阳说,从欢呼声中体会到的成就感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苦练技艺,“当好岸桥高效运转的守护者”。

故障就是命令。码头作业,24小时连续运转,维修人员24小时开机、24小时监控、24小时牵肠挂肚。“不管是外边刮着大风,或是飘着雪花,还是半夜睡梦中,一旦出现故障,要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检修设备,这是我的责任。”刘志阳说。

在设备减速箱大修时,为掌握维修工艺流程,保证维修质量,刘志阳每天盯在现场,天天连轴转。老师傅们心疼,劝他:“歇歇再干吧!”他笑了笑:“没事,我还年轻!”连续奋战一个多月,他交出了漂亮的工作答卷。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刘志阳说,在观察机组使用叉车配合更换轮胎吊时,叉车来回搬运,人员反复调整,既费时费力,又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实现人与机械分离,做到安全高效?刘志阳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轮胎更换工况,多次现场测量尺寸,与机组人员反复讨论,一次次推翻原先的方案,一次次再试验,终于创新设计出了“人机分离安全换胎机”。

如今,刘志阳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设备管理人员,参与大型设备的维保、改造、大修等工作。他还参与完成“轮胎吊大车电机及编码器改造”等多项创新成果,取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3项,成为一名创新能手。“我要传承好许振超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同样能干出不平凡!”刘志阳说。

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曹鹏:

“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黏合剂’”

“在港口老职工眼里,我们还是孩子。但我们自己知道,我们能挑得起担子,扛得起责任。”交谈中,曹鹏语气坚定。

34岁的曹鹏不简单。在全程物流生产业务部这支年轻人居多的团队里,他是“一把手”。他的办公桌上,最醒目的是一张张排列整齐、分类清晰、带有标注的客户名片,这些可是他的“宝贝”。用他的话说,“全程物流业务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张张名片铺起来的。”

在曹鹏看来,如今世界强港竞争力的体现,并非仅是深水港、大泊位、大堆场等硬件模块,更强调“软实力”。全程物流服务,是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部分。

“物流工作,看似微不足道,但若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将有利实体经济降成本增效益,价值不可小觑。”曹鹏说,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出台方案,提出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这让他摸清了业务方向。

“一吨化肥,利润竟被打压到只有一两块钱。”曹鹏说,几年前,国外贸易公司掌握定价主导权,大幅挤压我国企业利润空间,企图遏制我国化肥出口,化肥价格持续走低。于化肥企业而言,已将生产成本控制至最低,如何从夹缝中“求生”,提升国际竞争力?

物流成本也是竞争力。一家化肥生产企业找上门来求助。曹鹏带着平均年龄20多岁的团队,先后14次赴化肥生产基地考察。为研究最优物流方案,曹鹏与团队一起留在生产车间,拿出两条生产线,研究改造工厂车间成品灌装出料口方案。恰逢夏天,车间闷热无比,扬尘飞舞,空气中弥漫着氮肥尿素的味道,格外刺鼻。曹鹏回忆,“戴着口罩,捂得满脸汗也没啥用,天天熏得流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鹏和同事们最终拿出“漂亮”的物流方案:降低包装成本,把原先灌装吨包的方案,改造成直接灌装集装箱;肥料运输来往满载,重去重回,降低运输成本。这样一来,一吨化肥将节省成本约30元!

“中间不是没有动摇、疲惫,但责任就是动力。助力中国企业重新立足国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曹鹏说,“这份工作也肩负着社会责任,制造业物流业报团取暖,形成合力,国家贸易链条才能做得更顺畅,我们要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黏合剂’。”

今年,曹鹏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重点目标”:带领团队研究方案,基于山东港口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发展,为沿黄流域企业提供定制化全程物流服务。“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己之力,这是我的心愿。”曹鹏说。

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

“码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师傅张连钢的一句话,成为朱林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

90后小伙朱林,是一名自动化码头AGV(自动引导小车)工程师,师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每天,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早早到达工作岗位,打开电脑,翻看前一天AGV运行日志,检查车辆运行状态,已成为朱林的工作常态。

大学毕业于港口机械专业,朱林对自动化码头颇为向往。“大学的时候,我们仅能从影像资料中看到国外的无人码头。听说要建设国内第一座自动化码头,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加入!”朱林说。

“别瞧这小伙是个90后,码头创新有一手!”说起朱林,港口老前辈竖起大拇指。2018年,经历自动化码头一期建设的摸爬滚打,朱林在二期项目中接下“AGV轻量化改造”任务。“年纪轻轻,能做好吗?”有人质疑。

“所有‘不可能’,都是用来挑战的!”朱林拿出一股狠劲儿,发誓要做好改造工作。大大小小会议开下来,朱林结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出用高强度钢板Q690替代传统钢板的方案。可接踵而来的,是挑战疲劳极限的验算、毫厘间游走的焊接……

攻关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同事们调侃,称朱林是“空中飞林”。那段时间,他经历了十多次往返奔波,几十次方案修改,一次次重拾信心……图纸审核通过的那天,他“比中了大奖还开心”。

车体加工,日子漫长。“刚结婚,蜜月还没过完,就跑到上海厂家‘扎营’。剩下的蜜月,是和AGV一起过的。”朱林笑着说,从第一块钢板进车间,到最后一辆二期AGV交车,他与AGV“形影不离”。

自动化码头是个复杂的多系统工程。码头调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不耽误进度,朱林吃住在码头临时集装箱房内,一住便是3个月。风吹日晒是常态,碰上海边恶劣的天气就更加辛苦。

打开朱林的微信朋友圈,封面照片引人注目:那是他和AGV的合影,眼中满是深情,手抚摸着陪伴他许久的AGV。

“有一天刮阵风,人都无法站立,大风裹挟着海水,像大雨一样泼过来,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朱林说,正式结束调试的那天,他与一直陪伴他的AGV留下了那张难忘的合影,置于朋友圈封面。

“码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青春的美好,不正是在于奉献吗?”朱林笑着说。远方,汽笛响起,声声激越。

本报记者 侯琳良 李 蕊 【编辑:田博群】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