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广州3月20日电 (蔡敏婕 查冠琳)中国内地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日落户广州,将聚焦中医湿证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研究方向,开展全链条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说:“这次新冠肺炎‘常阳’‘复阳’病例多,情况比非典更复杂,但用中医药治疗‘复阳’较少。可能与中医从湿证入手,针对湿痰用药,没有痰栓沉着也就没有‘复阳’”。
湿证是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的核心证候,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特别是在岭南地区,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以“从湿论治”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湿证系统性研究,有可能破解重大慢性病防治的系列难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证候流调认为是湿毒疫。它有哪些临床特点呢?首先,湿性黏腻,兼夾发病,往往是带着几个致病因素一起发病,夾热、夾燥、夾寒;第二,病情复杂多变,如复阳、常阳、二次感染;第三,病程长,绵延难愈。即使转阴了还是会有一些后遗症状。而中医治疗是从湿毒证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疾病都有湿邪特征,从湿证论治,很多疑难病就解决了”。
张伯礼表示,研究湿证很有临床价值,研究好湿证,很多复杂性病症的诊治都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上述重点实验室为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海内外学者对重大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倡导战略前移,重视预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理念不谋而合。”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称,未来,实验室将建设成为中医科研基地,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作出贡献。(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