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动人”的脱贫答卷——国防动员系统支援地方脱贫攻坚纪实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题:新时代“国动人”的脱贫答卷——国防动员系统支援地方脱贫攻坚纪实
新华社记者贾启龙
山上的大枣远销全国各地,新建的民居鳞次栉比……在军委国防动员部连续4年帮扶下,河北省阜平县店房村——这个被巍巍太行山环抱的小山村先期脱贫摘帽,成为革命老区脱贫的“样板”。
店房村,仅是国防动员系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2016年起,在新组建的军委国防动员部领导下,3000余个军分区、人武部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优势,持续对2411个贫困村、15.9万个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实现了全员脱贫。
一户一策“拔穷根”
“我们进村入户,逐一研究确定帮扶项目,让村民看到脱贫的希望。”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人武部政委王新平说。
在沾益区人武部协调帮扶下,天生桥村98户贫困户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019年,军地积极盘活集体所有土地、林地、水库坝塘等资源,设立能繁母牛养殖、苗族土鸡养殖、蚕桑养殖、水产养殖、青储玉米种植、万寿菊种植等“六基地”和土地流转、农产品销售、劳务输出等“三中心”,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扶贫项目。
按照“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天生桥村每户贫困户现在都有2至3个产业支撑,真正实现了产业到户全覆盖,利益共享同增收。2020年底,这个村的贫困群众人均年纯收入11000元。
国防动员系统各级开展“打起背包进农户、脱贫攻坚谋致富”活动,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强力推进特色产业、医疗扶持、基层建设等7项重点扶贫工程。
一村一案,一户一策。各级始终瞄准致贫根源和群众所需,因地制宜推动产业项目。据统计,近年各级立足当地资源上马各类扶贫产业项目8900余个,协调建成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红色旅游等富民项目2000余个。
区域联动“多帮一”
阜平县店房村共有1100余名村民,分布在13个自然村,全村低保户和贫困人口多达291人。军委国防动员部协调全国大枣龙头企业与该村建立产业帮扶协作关系,进行大枣深加工,并引导村民以入股形式进行合作化经营。
为了啃掉这块“硬骨头”,军委国防动员部充分发挥领导管理省军区的优势,通过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帮带、社会参与等4项机制,协调落实重点项目。
国防动员系统帮扶的村落,大都在经济欠发达的连片特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为了提高帮扶质量和效益,各级积极发挥体制优势、资源优势和力量优势,充分用好外部资源,跨区联动、协调作战,采取“多帮一”的集团帮扶模式,聚力推进扶贫协作工作。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武部的对口帮扶下,村里荒废的土地种上了脐橙,不仅发展了当地特色产业,还帮村民实现了就近务工。”江西省井冈山市古城镇农业园负责人刘承宜指着眼前的千亩脐橙种植基地说。目前,这个镇的9个贫困村都建成了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江西省军区积极协调华东五省一市的国防动员系统相关单位展开集团扶贫,张家港市人武部等9个全国百强县的人武部协调对口帮扶井冈山市9个乡镇,援建灌溉水系、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特色农业项目77个,同时还约定双方在干部联培联训、跨区拥军优属、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
智志双扶“持久战”
“我家年收入将近5万元,这多亏了李清林。”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土官口村村民苗丽说。这个村三面环山,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村民长期以种植玉米、土豆为主,产值效益低。
前两年,民兵党员李清林引导鼓励群众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并与当地多家蔬菜批发市场协商,签订了蔬菜长年购销合同,动员群众种植反季节无公害露地蔬菜,村民每亩地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国防动员系统积极着眼长远发展,推荐专武干部走上乡镇领导岗位,将民兵骨干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各省军区累计帮建2306个村党支部,培养了一大批像李清林一样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民兵党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改善民生的基础上,国防动员系统各级重点抓好助学兴教工程,援建村办学校936所,持续做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工作。万名团以上干部接续帮扶贫困学生,向他们捐赠助学资金,寄送学习资料。每年组织千名贫困地区学校师生到发达地区学习体验,让大山里的孩子开阔眼界,点燃了他们的人生梦想。
近年来,从西南边陲到东北雪乡,从东海之滨到西部大漠,数万名新一代“国动人”勇挑重担,尽锐出战,以打仗姿态投身到脱贫攻坚中,以优异的答卷,完成了军改后的又一次大考。
“乡村振兴建设是我们未来奋斗的新起点。”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刚一结束,国防动员系统各级就加紧筹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向着新的战场出发,接续奋斗,再立新功。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