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敢当
民以食为天。近年来,“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现行《食品安全法》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安法。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惜铤而走险,为一己之私,视他人健康安全如无物。今年3·15晚会上曝光的河北青县“瘦肉精”羊肉,据当地一名饲料推销员称,“加瘦肉精这种事差不多有十年了”。一个漏洞何以能存在长达十年?这是当地必须解答的问题。
据报道,青县相关部门一直在严查违规添加瘦肉精行为,但养殖户表示他们都有各种渠道得到消息,提前应对。而当地人在运输过程中,一般会在运羊车上装载几只没喂过瘦肉精的羊,应付检查。这些细节都直指漏洞可能存在的环节。是相关部门有内部人员与违法养殖户勾结串通信息?是检查太过松懈,可以被随意应付?“瘦肉精”从何而来,其生产企业何以藏身?厘清这些疑问,才能找到漏洞到底出在哪儿。
青县是河北重要的养羊基地,每年大约出栏70万只羊。规模化的农业产业,一方面具有更强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产品的质量和声誉对当地非常重要。当游离于规则之外的劣质产品形成一定规模,一方面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当问题被曝光,可能会对当地整个农业产业形成巨大甚至毁灭性打击,让无辜的人也遭受牵连。
从这个角度而言,食品监管不仅关乎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关乎当地群众的饭碗和钱袋子。守好食品安全的红线,也是为当地发展保驾护航。严是爱,松是害,相关部门监管越严,越是对群众负责,对当地长远发展负责。晚会曝光后,两名相关嫌疑人已被控制,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但这远不是处理问题的终点,后续查漏补缺,更为重要。
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后,被点名的企业排队道歉、涉及地方迅速行动表态,已经成为一种没有悬念的“惯例”。但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整改,是肃清问题产品出现的根源,以及如何永绝后患。当“瘦肉精”这种20年前的老问题出现在3·15晚会,本身就是对追根溯源和彻底整改重要性的再次重申。“提振消费,从心开始”,既要生产者的良心,也要监管者的责任心,两个“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