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择上市一年交出靓丽成绩单:2020年保费突破30亿元 同比大增50% 每日复盘:沪指微跌深指小涨两市现分化 北向资金继续扫货逾52亿元 明星基金创下历史回撤纪录 后市该赎回还是继续持有? 重仓股暴跌 张坤、刘彦春等明星基金也“翻车” “十三五”时期鼓励科技创新减税2.54万亿元 制造业等三大行业享受减税额占比近九成 3月11日上市公司重要公告集锦:华鑫股份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02.6% NBA滚球平台APP前瞻东部强强对决凯尔特人VS篮网 NBA滚球平台推荐全明星之夜无敌字母哥雄鹿VS奇才 范县濮城镇城管中队开展燃气安全检查专项行动 杨青玖在调研城区绿化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时强调规划引领 统筹谋划 打造精品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泰爱(泰它西普),让一切变得“不一样”! 郑州哪家医院治疗哮喘好?郑州康好哮喘医院 快手电商“白色情人节”送好礼,携手寺库玩转奢侈品直播 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起奋斗!读诗词中的“十四五” 这些数字里,藏有中国式民主的“密码” 养育二孩压力大 没人手经济压力大是年轻人最大阻力 哈尔滨75万名中小学生11日开学 预算报告看民生 读懂2021年“国家账本” 从两高报告“六大关键词”看法治文明新进步 政协委员杜明燕的另一种身份 预算报告看民生 读懂2021年“国家账本” 武汉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夏建中被“双开” 台商郭弘扬打造大陆西部台湾创客“梦工厂” 今年草地贪夜蛾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防控方案发布 人大代表话“共享工程师”:特色产业的跃变“妙解” 春暖花会开 统一必会来——台籍代表委员热话祖国统一 知识产权如何保护、执行难如何破解?最高法大法官回应 做“因人施讲”的党史讲解员 民生话题频上热搜 解决“痼疾”和“痛点”要看实效 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代表委员建言乡村振兴 “产粮大省”江西如何保障粮食安全?代表委员齐支招 从“忙应对”到“瞻未来”:葛明华院长的“疫后观察” 路漫漫其修远兮,一起奋斗!读诗词中的“十四五” 裕固族委员聚焦农村教育 盼提岗位吸引力解困“超编缺人” 电信诈骗、网络暴力 谁来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 上甘岭战斗英雄蒋诚:脱下军装扎根农村 36载深藏功与名 专访内蒙古高院院长:用司法力量书写发展新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加强医疗废弃物应急处置 创新处置新工艺 人大代表建议建立留学生回国学习衔接制度 民法典、未成年、“老娘舅”——盘点代表委员的“司法好声音” 代表委员共话新期待新使命 体检档案建立共享机制 63.9%受访者强烈表示“太需要了” 美国务卿就中美即将举行高层战略对话表态 外交部回应 立法、机制、人才:代表委员支招涉外审判的三个关键词 职业教育短板如何补齐?人大代表:多方合力是关键 平潭国际旅游岛擦亮文化成色 政协委员倡药食同源基地建设 开发地方特色药膳 服务国家金融战略,期待金融法院更有作为 代表“云”上传递“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乡村振兴之声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面对逆流,全球化将何去何从?

2021-03-11 15:26:01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面对逆流,全球化将何去何从?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面对逆流,全球化将何去何从?

作者 钱乘旦

“全球化”的概念虽耳熟能详,但却给人一种大而空泛的感觉。中国提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与此同时,另一种反全球化的声音也甚嚣尘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全球化将何去何从?

全球化是什么?

从理论上讲,全球化指资本、人员、科学技术不受阻碍地在全球流动。不同国家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不同。中国所倡导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不涉及文化和政治方面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非常好的理念。其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曾高度评价分工在经济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这是重要的增加生产能力的办法。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工。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配置不同,各自的优势也不同。以经济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看待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全球一盘棋”。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进行最优分配,使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为全人类带来最大收益。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于全球化的理解是同质化,即全世界按照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经济模式变成同一个样子。特别是最近几年,意识形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抗越来越激烈,已不亚于美苏两极对峙时的情况。所出现的难民潮、恐怖袭击等事件都是西方在冷战结束后,过于乐观,过于激进强推自己模式的结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全球化概念达成共识是很困难的。

资料图:上海外滩。张亨伟 摄资料图:上海外滩。张亨伟 摄

全球化起源于何时?

人们一般认为全球化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但我认为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地理大发现时代。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上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彼此很少有联系,或者不联系。

十五、十六世纪交接时期,葡萄牙、西班牙开启大航海之后形成了世界贸易。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整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西方的优势开始形成。用马克思的话讲,“历史成为世界史”。随着英国、法国、西欧、北欧等国家进入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性运动,海上扩张殖民活动最终形成各个世界性大帝国。

帝国的出现将整个地球划分成若干个势力范围,比如英帝国和法帝国。这个阶段是走向全球一体化的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帝国自身是封闭体系,在宗主权的思想和指导原则之下,宗主国和殖民地形成经济和贸易圈。在这样的封闭体系中,宗主国是中心,殖民地处于边缘。边缘向中心提供原料、市场、劳动力,中心是技术中心、资本中心,也是帝国范围内的经济中心。

这样的态势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世界格局已经在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但存在障碍。资金、资本、人员、技术在帝国内部自由流动,但帝国之间存在“围墙”,彼此防范,甚至对立、对抗。

资料图:中国至法国中欧班列从金华启程。罗建源 摄资料图:中国至法国中欧班列从金华启程。罗建源 摄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六个帝国之间的战争,协约国是英帝国、法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同盟国为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帝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被帝国瓜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六大帝国中的俄罗斯帝国于1917年被推翻,形成苏维埃国家。奥斯曼帝国完全碎片化,留下破碎的中东。奥匈帝国解体后出现东欧一批国家。德意志第二帝国消失了,填补其空位的是魏玛共和国。一战整体上改变了从大航海以来所形成的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帝国式的全球分割,全球一体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一战使帝国地位严重动摇,二战则给殖民体系更沉重的打击,二战结束二十年后整个帝国体系全部瓦解。在大英帝国瓦解的过程中,英国人仍试图维护苏伊士运河以西的帝国范围,曾经想以非洲为中心建立第三英帝国,但被美国、苏联联手破坏而未能成功。苏伊士运河事件对英国打击非常严重,对英帝国几乎是毁灭性破坏。丘吉尔当时设想的英国以帝国为基础形成世界三级格局的幻想也随之破灭。法帝国在经历越南战争与阿尔及利亚战争后,在上世纪60年代彻底解体。跟英帝国解体后形成英联邦不同,戴高乐政府几乎是在一夜间放弃殖民地。

尽管帝国体系完全瓦解,但全球一体化仍然不可行。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两个阵营相互对立,彼此隔绝,全球进入冷战时代。直到苏联解体,以美苏两大阵营冷战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宣告终结,世界一体化的条件才真正出现。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全球化是美国所主导的。时间追溯至一战结束,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一整套方案,想要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美国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物质实力无可置疑。但当时的美国人并未做好思想准备,威尔逊在美国国内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设想并未实现。到了二战时,美国人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要领导世界。而且二战后,全球一体化的客观条件也已经具备,美国开始领导全球化的进程。

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期内成为强大的帝国力量,是由于三大霸权——美元霸权、美军霸权、意识形态霸权。从经济角度来讲,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固定比价为基础的金本位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国掌控全世界的基本秘诀。美国通过美元霸权掌控世界金融,并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意识形态霸权在二战后形成世界话语权,让人们以为美国的各种理论是绝对真理,比如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美国在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最大利益,因此美国非常乐意推动全球化,并从中占据最大份额。

资料图:浙江一家企业内的生产设备。王逸飞 摄资料图:浙江一家企业内的生产设备。王逸飞 摄

为何会出现反全球化思潮?

无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是客观事实,因此经济全球化较“同质化的全球化”而言更容易被接受。尽管如此,在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浓厚的当下,反全球化思潮高涨。

经济全球化的理念与亚当·斯密的理论有关。通过分工,每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这种设想非常合理,但问题出在哪里?

经济发展有几个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资本。进入近代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没有资本参与的经济活动是无法进行的。资本被控制在少数几个先发展起来的西方大国手中,目前掌握资本最集中的就是美国。

第二要素是技术。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重要性愈发明显。没有技术,单凭人力是没有办法发展经济的。然而,技术的要素还是掌握在那几个西方大国手中。

两大要素都被西方少数国家所控制。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美国既有资本又有技术,优势明显。按照经济理性主义的理解,世界各国在全球化之下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但落实到具体的经济过程中,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没有资本和技术就发挥不出来。在全球化的设想中,整个世界都能获得好处,但在现实中,资本和技术控制了整个世界。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不是以理想中的最优形态发展而来,而是谁控制了资本和技术,谁就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最大的优势,得到最多的好处。全球化过程没有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甚至在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全球化的推进,内部差距也在扩大。这样的后果导致了反全球化思潮的出现。

在反全球化思潮中,有两股力量:一种是穷人穷国反对富人富国的全球化,因为穷人穷国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反而有的下降;另一种是富人富国的反全球化,如美国的反全球化。

但经济发展还有一个要素是劳动力。生产必须依靠人来进行,人的重要性不亚于资本和技术。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充分发挥资本与技术的优势,美国在二战后将大量的实体经济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或原料成本较低的国家,使得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得以迅速发展。世界格局因此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给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令其感到威胁

美国对此感受深刻,甚至认为相比之下自己在全球化过程当中吃了亏,便开始试图摆脱自己一手构建的全球化世界体系。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种种闹剧便来源于此,特朗普在美国的社会基础就是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过程中受害的群体。这种反全球化力量,不会由于特朗普下台或者美国政府更迭而得到彻底改变。

资料图:港口。鲁罡轩 摄资料图:港口。鲁罡轩 摄

全球化将走向何方?

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一定挫折,反全球化思潮愈演愈烈。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危机。因此很多人对全球化的前途感到非常迷茫,甚至认为全球化是行不通的,这也是反全球化思潮的一种表现。但我认为,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的。在二战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中,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全球化的潮流使世界经济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按照经济理性主义的最理想状态:全世界成为统一的经济体,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如果要人类回到过去以帝国势力划分或者以两种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情况,这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世界潮流。

从中国角度来讲,我们希望不断推进全球化的过程,因为中国充分利用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了经济。但全球化只是提供了环境和条件,如果没有中国的体制优势、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等内在因素,即使有全球化提供的机遇,中国仍然无法发展。外部机遇只是提供了客观条件,但能不能做得好,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

关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最有可能的方向是发展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区块化即区域性的地区结构。区块内部由于地区相关性,就存在更大的利益相关性。再加上地区内文化共同性更大、传统更加密切等原因,无论有形还是无形、物质还是非物质,在区块范围之内更容易解决问题,彼此的合作也相对容易。区块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块和区块之间的联系形成全球性连接。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可以看到,最明显的两个例子就是欧盟和东盟。拉美和非洲也在尝试这样的地区性合作,但若要发展到欧盟和东盟的程度,仍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中国面对区块化的发展趋势,应加强战略判断。对于重要的区域,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精力。作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东北亚区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虽然该区域一直在进行经济合作,但有一些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因素在起负面作用。如果要向前再跨一步,需要克服相当大的阻力。东北亚内部的整合是中国应该下力气去做的,而且非做不可。与此同时,中亚地区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中亚内部也在试图形成某种合力。这个地区与西亚相连,又与中国和俄罗斯有关。

在区块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领导全世界。区块化就是多中心化,是去中心化。单边主义是单中心,多边主义就是多中心。苏联解体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意图控制整个世界,拜登所领导的美国依旧如此,这一点在他近期的演说中显示得非常清楚。美国的全球化是单边主义的,但全球化的趋势一定是多边主义的。拜登虽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联络盟友,但他不可能丢掉以美国为中心、以美国为首的思路。

以区块为基础的新全球化和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化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霸权国家。美国在这种趋势中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区块,在新的全球化中扮演新角色。(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文字整理张小静)(完)

【编辑:苑菁菁】
郑重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