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开放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
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
经济发展要想取得新成效,就需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其中,积极促进经济、金融、科技、医疗等领域开放合作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宁夏侨联主席朱奕龙表示,历史经验表明,开放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引入先进技术、管理模式,加快了国内产业体系迈入现代化。“未来要继续深化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构建新型经济开放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只有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科技战线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攻关‘卡脖子’技术,以科技创新发展助推更高水平的开放。”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说。
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
在对外开放合作中,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是影响效果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持续推进各领域标准国际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表示,以中国建造的标准为例,中国建造标准的国际化能够提升竞争力,有利于中国建造企业“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实现互联互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与合作价值。
但丁烈云代表也直言,在海外工程中,中国标准仍然面临挑战和问题。例如,材料设备与建造标准分开制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语言;相关专业领域标准未与发达国家的标准接轨等。
针对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当前存在的问题,丁烈云代表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构建国际化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加强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软联通,积极适应国际通行的标准内容结构、要素指标和相关术语。
其次,进一步推进执业资格国际互认,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助力我国工程标准走出去。
再次,建设标准国际化专业团队,积极培育一批懂技术、懂外语、懂标准、懂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提升我国标准在海外工程中的话语权、权威性。
同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要提高以技术和专业能力选择标准的话语权,要在设计、建造、设备采购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在投资策略上具有吸引力。
以开放促进转型升级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经济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也在同步进行,机构化、国际化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占比持续提高。金融科技与创新的投入产出不断加大,在云技术、生物识别等最重要的新生代技术领域内,中国企业已经得到全球各领域金融机构的关注。”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说。
坚持开放是金融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朱奕龙委员表示,金融开放需要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增加和创新金融供给,要引入更多国际先进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到国内市场,拓展市场深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意味着市场运行复杂程度进一步增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更加有效的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我国金融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完善空间。”杨松代表认为,金融市场开放带来了机遇,但也会让国内市场面临更大风险。因此,要正确认识开放与安全的关系,健全与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的立法、司法、执法体系,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和防控,全面防范金融风险。
温济聪 杜秀萍 马春阳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