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通道”新变化:“小细节”托举“大民生”
人大观察
“通道”上呈现的新气象及与以往不同的诸多细节,秉持了为民代言的价值倾向。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和结束后,大会新闻中心分别举办了“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至此,今年两会期间的“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全部结束。
综观今年4场“代表通道”和“部长通道”,我们可以看出,今年的四场“通道”发生了几个新变化——
一是“代表通道”上发言的代表全部来自基层。今年一共有14名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比2020年多了2名。这14名代表中,有农村党支部书记,有一线工人,有普通的农技推广员和市政工人,无一例外全部来自基层,没有一个是党政官员。自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设“代表通道”以来,这尚属首次。电视直播镜头面前,有的代表确实略显紧张,但也顺利实现了“把最基层的声音带到人民大会堂”的目标。
二是“小故事”反映“大民生”。“代表通道”上接受采访的14位代表中,有半数代表通过讲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来谈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如何履职的,以及为什么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
比如,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代表,讲述了脱贫路上“泥腿子”的故事;青海省门源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代表讲述了帮助困难家庭孩子复学的故事。这些故事朴实无华,但却都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等密切相关。代表们在发言中,也不失时机地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许多建议。他们的建议,不仅来自自身工作体会,更有深厚的调研基础。
三是“部长通道”上新面孔多。与2020年一样,今年的“部长通道”依然只开设了两场,共安排了6位部长接受采访。但这6位部长中,有三位是履新不久的新部长,分别是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肖亚庆部长此前曾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身份在“部长通道”接受采访,今年他是首次以新的职务亮相“部长通道”。但不管是新部长还是老部长,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对媒体的坦诚态度都让人赞叹。
四是部长回答的问题较往年多。以往“部长通道”上,多数部长只回答一至两个问题,每个部长回答的时间也都是几分钟。今年第一场“部长通道”上,三位部长各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二场“部长通道”上,三位部长各回答了四个问题,每个部长回答问题的时长接近20分钟。
我们注意到,六位部长回答的问题全是社会热点,可以说“干货满满”。以往,每次人大会议期间,大会新闻中心都会举办多场记者会,这些部委在每年大会期间基本上都会举办专场记者会。今年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没有举办记者会,相关部委的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上接受长达20分钟左右的采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憾。
“通道”上呈现的新气象及与以往不同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这次全国两会的“良苦用心”。本质上,这都利于人大代表为民履职、部长为民办事,期待这样的新气象继续延续下去。
□鲁子舜(人大工作者)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