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整治乱象需标本兼顾 让校外培训回归教育本质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题:整治乱象需标本兼顾 让校外培训回归教育本质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随着线上教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泛运用,以在线学习为形式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类应用软件呈泛滥之势,引发不少中国家长、教育界人士,以及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担忧。
“烧钱”营销挤占教学投入
充满噱头的广告语、赞助高流量娱乐节目、明星出镜代言等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校外培训机构频繁“出圈”,在其他领域抛头露面。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提供了一组数据:三家知名在线教育机构去年2月至11月的营销费用过亿元(人民币)。他指出,“烧钱”营销将挤占这些机构在课程、教学及师资方面的投入。
“现在无论走到哪里,或者打开网络、电视节目,到处可见在线教育机构的广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校外培训的本质还应是教育,“烧钱”营销宣传不可取。各大机构过度竞争,将破坏教育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所长陈众议提出,加强监管需要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类广告的特殊性提高认识。可在相关平面及视频广告加注标示语,提醒家长理性消费。
倪闽景建议,强化对教育市场的管理,防止资本的无序厮杀,坚决对恶性竞争说“不”。
警惕校外培训成学生新负担
在一些代表委员看来,海量校外补习让中高考改革为学生减负所做的努力化为泡影。
“许多孩子放学后被送到校外培训班,甚至天天连轴转。”陈众议发现,线上学习时间过长既容易导致孩子们近视、脊柱侧弯等健康问题,还会产生心理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近日在“委员通道”上的一席话,让“减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把孩子“逼到最后没了兴趣,也就没了学习”。
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不论是校园课堂里、还是校外补习,尽量减少“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等不恰当教育理念导致的学生负担过重,“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同样谈到,非必要的校外学习只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机器”。
标本兼治,明确教育不是跟风
近年来,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发公众关注。补习机构、线上教辅平台、广告投放已形成利益链条,整治乱象需从全员、全过程入手。有代表提醒,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强调,可从四项关键治理点着手。
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对机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等开展全方位治理;在招生环节加强监督,公办学校严格落实免试入学、就近入学原则;加强对媒体和广告投放平台的监管和问责;加快落实评价改革方案,以彻底改变培训机构对教育资源的“绑架”和“裹挟”。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还表示,切实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能力,发挥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看待青少年培养培训和成长成才。
面对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上不上补习班、上什么样的补习班?家长群体亟需提升甄别能力,不被“糖衣炮弹”所诱惑。家长和孩子都应明确教育无需跟风,校外培训也当因材施教。(完)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