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如何守好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基层末梢”?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题:如何守好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基层末梢”?
作者 李纯 柴敬博
“那时候就是没有口罩,没有防护物资,派人到处去买也买不到。”回忆起去年疫情之初的情形,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村医马文芳对中新社记者如是说。
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弱项短板。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方面,应急响应能力不够、医疗物资储备不足、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等问题尤其突出。如何守好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基层末梢”?长年致力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马文芳对此感触颇深。
马文芳还记得,去年大年初一当天,全村动员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进行摸排。那段时间,他和同事们到处购买喷雾剂、药品、口罩等。“建议国家加大对基层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性的医疗物资储备,不然会措手不及。”
守好“末梢”不仅靠“物”,更要有“人”,“乡村医生后继无人”却是令马文芳更为发愁的问题。苏刘庄村人口3000余人,村卫生室只有3名医生。“谁来接班”是这位70岁老村医始终关心的话题。“特别是新型的乡村医生,要纳入国家统一管理,退出工作岗位后要有退休金、能养老。”
当前,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基层医卫机构作为公共卫生防护网的“末梢”,其监测哨点的作用也更加明显。马文芳说,目前村里的防疫措施比较严谨,外地返乡村民都要到村诊所测量体温。“来看病的只要是发烧的,有怀疑(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统统转往上级医院。”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看来,发挥哨点作用是此次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基层医疗机构的一项重要职能。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众多、难以发现,基层的监测预警工作也就更加重要。
具体到如何守好“基层末梢”,吴浩认为,打通其“堵点”在于社会协同。北京市丰台区去年尝试了民政部门与卫健部门协同的“双进入”体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助理,由社区医务人员担任村、居委会的主任助理,以此协同医卫专业部门和社会组织部门,形成社会公共卫生治理。
发挥各自优势,不再“各干各的”,医社联动机制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吴浩还表示,在组织部门的牵头下,丰台区“双进入”工作机制目前已在北京全市推开。
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是中国卫生健康工作的发力重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也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要把病防起来,得病再治就晚了。”在马文芳看来,疾病预防是扎紧防护网“末梢”的重要一环。现在村卫生室的工作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乡、村一级的体检站会定期为村民体检。此外,他还在村里的书屋举办“健康大讲堂”,每个月为乡亲们讲授中国官方推行的66条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
“专家讲座或者必要的一些义诊,实际上是要唤起民众的健康意识,还有做一些科普,都是手段之一。”吴浩说。
相关科普工作也确实起到了一定成效。行医54年,马文芳目睹了多年来村里卫生条件与村民卫生观念的改变。“家家户户都干干净净,个人卫生也变好了,每家都有洗澡间。村民出门干活要洗手,回家还要洗手。一旦空气不好了,大家都戴上口罩。”
在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医疗专家讲座、义诊宣传进社区等多项举措也应被“寄予厚望”。吴浩指出,家庭医生的核心理念在于长期打交道,比较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生活和平时病情,让居民与医生形成一种熟人式、朋友式的固定关系。
“我们长期讲‘医防融合’,它的切入点在什么地方?哪个方面最容易做到‘医防融合’?”吴浩对中新社记者说,“实际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甚至是我们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医,都是医防的融合点。”(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