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你关心的大国重器怎么过年? “云消费” 正红火(假日观察) 最“牛”电影春节档诞生了 新春走基层|“把收获和感动写在田野上”——16本农民诗集背后的家国故事 一个新纪录诞生!2021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破百亿 新春走基层|这个春节,他们坚守在祖国北疆 吉林省长春市全域为低风险地区 河北省邢台市推广应用“场所码” 倡导文明新风尚:杜绝攀比浪费 婚事简办新办 国务院安委办:目前在售的“钢丝棉烟花”全部下架 中国各地陆续迎来返程高峰 公安部:不坐“黑包车”“黑客车” 李玉珍:因为信仰 共产党员永远年轻 英方就新冠肺炎疫情起源问题表态 中国驻英国使馆回应 王毅同韩国外长郑义溶通电话 吉林通化东昌区5个小区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深中通道不停工 超3000名建设者坚守建设一线 寻务实合作 促互利共赢 天问一号如何打好“漂移” 听听轨道设计团队怎么说 就地过年的快递员:春节不打烊,线上云团圆 严肃查处、全部下架,这两类“网红烟花”迎来严监管 中国驻哈大使张霄:BBC世界新闻台被禁止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的决定公正合理 我国多地气温下降挡不住客流 各地群众旅游过年兴致不减 人民论坛漫评 |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山西临汾:春节坚守 只为护航回家路 【春节在岗位】深中通道不停工 超3000名建设者坚守建设一线 “快递人之乡”的106份嘱托 【新春走基层·百年风华忆初心】李玉珍:因为信仰 共产党员永远年轻 吉林省长春市全域为低风险地区 河北省邢台市推广应用“场所码” 农货搭上互联网 过年带货增收忙 多地降级!全国中高风险区降至8个 听听法国大使为中国带来哪些新春祝福? 港股牛年开门红!恒指收涨1.9%,“三桶油”表现亮眼 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加强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修缮进入“精雕细琢”阶段 家国守望有你有我 他们每句话都说到心坎里…… 中国空间站首批航天员乘组正着重开展出舱活动等训练 石家庄:除进出藁城区中风险地区车辆外 不再办理疫情期间所制通行证 塞尔维亚总统向中国专家授勋 低温环境与冷链消毒难题有解了!中疾控成功研发低温消毒剂 杨青玖在调研我市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时强调抓质量 保安全 赶进度 力争项目早日建成通车 【新春走基层】南疆扶贫村村民迎来新生活 我希望永远“火”不起来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成远火点平面轨道调整 古人如何过大年?要饮屠苏酒 也曾有“春晚” 当边防战士在春晚看到了自己…… 数不过来了!这个春节藏了多少“高冷”科技? 正月初五迎财神,这些年俗你知道吗? 学汉语、写对联、画国画……这个泰国女孩如此“宝藏” 抢红包?云拜年?过年有了这些新的打开方式 那些为你拼过2020的人,这个春节在干啥? 节日“买买买”!全国多地商场迎来客流高峰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快来围观!你关心的大国重器怎么过年?

2021-02-17 09:43:19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 题:快来围观!你关心的大国重器怎么过年?

新华社记者

  海报设计:殷哲伦

大年初四,“天问一号”传来火星的最新问候,一个漂亮的“转身”,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将轨道调整为经过火星两极的环火轨道。

国家航天局举行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上亮相的月球样品容器(2020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从“天问”探火到北斗组网,从“嫦娥”奔月到万米深潜……刚刚过去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没能阻挡中国创新的脚步,一批科技成果惊艳亮相,成绩斐然。新春佳节,这些国之重器“放假”吗?它们和它们背后的科研人员在干啥?新一年,还将有哪些新突破?

2020年12月4日,国家航天局公布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展示国旗的照片。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全景相机环拍成像,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此外图像上方可见已完成表取采样的机械臂及采样器。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天问”探火: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2月1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航天科研人员庆祝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环绕火星成功。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新春伊始,行进在探火征途上的“天问一号”接连传来好消息:

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

这是国家航天局公布的“天问一号”在距离火星约220万公里处获取的首幅火星图像。春节前夕,“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照片;腊月二十九,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开启环绕火星之旅;大年初一,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布,那是来自火星的新春祝福。新华社发

制动捕获是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环绕器能否精准点火制动,关系着任务的成败。“天问一号”进入火星捕获阶段后,环绕器部分携带的中分和高分相机、磁强计、矿物光谱分析仪等设备将对火星开展多维度探测。

环火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个必须攻克的技术难题:火星捕获时只有一次机会的一脚刹车如何踩准?上亿公里外的火星探测器如何开展自主管理?一批批科研人员迎难而上,集智攻关,不舍昼夜。

得知“天问一号”成功进入环火轨道,环绕器总体主任设计师牛俊坡自豪地说:“深空是等待人们探索的未知领域,梦想是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工作人员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交接仪式上搬运月球样品容器(2020年1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天外忙碌:北斗高悬引路明

天问问天上九重,北斗高悬引路明。这个春节,在天外忙碌的还有北斗卫星。

  北斗全球组网示意图(动画演示)。新华社发

前不久,天津港运用北斗技术实现了对传统集装箱码头的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改造后的集装箱码头整体作业效率提升近20%;在河北雄安、新疆喀什和贵州多地,北斗应用在电网建设、监测运行等业务领域成效显著……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半年来,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等多个领域都有了北斗的身影。正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所说,北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敏捷地渗透到每一个生活角落,矫健地浸润到每一个社会场景。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春节前夕,在轨运行的52颗北斗卫星接受了一次全面“体检”,以确保北斗系统在春节期间平稳运行、精准服务。

“卫星就像人类一样,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小病小痛’,需要通过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卫星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日常生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航天器长期管理部工程师吕朋亮说。

凝望苍穹:“中国天眼”24小时不停歇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贵州平塘县的群山上,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迎来落成启用后的第5个春节。总控室里,赵青杰伸伸懒腰,他的除夕“守岁”任务结束了。

  这是2020年1月9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90后”科技工作者赵青杰是“天眼”控制组成员,前几天刚刚新婚,除夕夜就留守观测基地负责望远镜控制,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基地过年,媳妇也赶来陪我,让我心里特别踏实。”

“天眼”每天24小时运转,春节期间也不例外。每年此时,都有一批科研人员坚守在贵州省平塘县的大山里,陪“天眼”过年。他们中有刚毕业两三年的“90后”,也有扎根大山十几年的博士,平均年龄不到35岁。

“天眼”台址周围方圆5公里都是人烟稀少的山峦,可这些年轻人从不喊苦。“除了静下心来工作,没想过其他的事,也不觉得辛苦。”赵青杰说。

这是2019年8月27日拍摄的“中国天眼”(检修期间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自2016年9月落成启用以来,“天眼”已发现279颗脉冲星,是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2倍多;多次捕捉到极罕见的快速射电暴爆发;参与揭示的一种快速射电暴起源机制入选《自然》十大科学发现……

按照规划,“天眼”确立了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项目,并将于今年4月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为满足今后更多的观测需求,“天眼”团队正在持续优化算法、完善升级,以提升观测效率。

“既要准又要快”,这是望远镜观测的要义,也是“天眼”人的不懈追求,他们用扎根深山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守护着观天巨目凝望苍穹。

“人造太阳”:向“终极能源”更高目标迈进

同样是大年初一,距“天眼”1500公里的安徽合肥,一百多名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也放弃了回家团圆,在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上,争分夺秒地进行着升级、检修工作。

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多吨,这个中国自主研制的“人造太阳”,承载着实现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曾于2019年实现“1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今年它将改造升级,向更高的科学目标发起挑战:高温中更长时间运行。

这是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大科学装置EAST(2018年8月16日摄)。新华社发(马启兵摄)

“人造太阳”结构复杂,上万个零部件若有一点瑕疵,未来的实验就可能失败。春节是项目的第31周,本来标着“放假”的排班表,又被科研人员用笔填上了新的加班内容。

“每个人都是缺一不可的螺丝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研制‘人造太阳’是几代人接力的事业,“必须马不停蹄,才能实现超越!”

探索深海:发现海底世界的奥秘

10909米!去年,“奋斗者”号成功探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奋斗者’号研制结束后又有新装备研发、新科学计划,我们将继续战前沿、补短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透露,未来科研方向将涉及极地深海,挑战冰下的海洋。

  这是“奋斗者”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船舶集团供图)

现在,这个大家伙回到位于海南三亚的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椰林树影中迎来了第一个春节假期。而之前与它并肩作战的保障母船“探索二号”仍在忙碌,年前刚刚结束一次科考任务,从南海返航三亚。

在“探索二号”的实验室里,中科院深海所深海生物学专家张海滨和科研团队,一边分类整理采集到的深海生物、沉积物、水体样品,一边探讨下一步南海深海生物的研究重点。

“这些南海深处采集到的宝贝,为南海深海生物资源库的建设,以及生物对深海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张海滨说。

接下来,“探索一号”“探索二号”两船和“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两潜器,将为2021年双船双潜探马里亚纳海沟、汤加海沟和劳盆地做好充足准备,以此开启全球海沟科考计划。(记者温竞华、胡喆、齐健、赵颖全、徐海涛、陈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