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旧时烧炭今依光电:吉林炭窑村靠产业摘“穷帽”
中新网白城2月15日电 (记者 郭佳)吉林省白城市有一个炭窑村。从名字可以推断出,历史上这个村曾因烧炭闻名,前后山上两座废弃的旧窑址即是佐证,也“诉说着”村子这些年发生着的变化。
这个春节,张玉祥对一切都感到满意,除了两个女儿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回家过年。每天一早一晚,他会沿着家门口的水泥路一直走到村里的制高点——光伏电站,然后再折返回来。
对于这座光伏电站,63岁的张玉祥有着复杂的情感。当初,张家的祖坟因建设电站迁走。不过,在脱贫攻坚这件大事上,张家上下是“识大体”的。
大兴安岭是一条舒缓而巨大的山脉,当余脉延伸到炭窑村,虽失了气势,但连绵不断的丘陵仍将狭长的村落四面围住。这里土层薄,村民犁地、种菜能轻易从地下翻出碎石,碎石唯一的用途是筑墙。
张玉祥和老伴儿忙着包饺子。 张瑶 摄受制于自然环境,炭窑村近一半人口处在贫困线之下。不过,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在这里为他们找到了“脱贫密码”——利用风光资源,建设一座光伏电站。
这座光伏电站总投资468万元,建成后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将其无偿捐赠给碳窑村。截至目前,光伏电站净利润收益170万元。
村民很珍惜,将电站围起来上了锁。张玉祥因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和老伴儿因此每年可从这座光伏电站里领取5200元。在保障贫困村民生活的基础上,光伏发电的资金更多的则用来帮助他们致富。比如,鼓励村民搞养殖。
赵长山把手伸进母羊子宫,一把拽出小羊羔,并亲自动手给小羊羔擦干身体。最后抱来一堆干草铺上,给它保暖。北方的冬夜很长,如果不精心照料,很多小羊羔挨不过寒冷的夜晚。
凌晨,赵长山一边盘算他的九十多只羊还能再生几只小羊羔,一边沉沉地睡下。自从前几年妻子大病之后,赵长山靠着村里的无息贷款专心养羊。他家的母羊很高产,两年至少产三只羊羔。有些人来取经,他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春节临近,他仍然早出晚归。
初到炭窑村,扶贫干部深感“能力不足”,打起退堂鼓。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各家各户的院子破旧不堪。“连饭都吃不上,还收拾个啥?”“没啥困难,就是缺钱。”
扶贫干部决定身先士卒。街道脏了,河道堵了,光伏电站的玻璃板落灰了,南山的树地荒草齐腰了,这些事情都应该谁去做?扶贫干部不去追问,而是自己动手。
赵长山的目标是养200只羊。 张瑶 摄日子久了,村民自觉忏愧,也动起手来,村容村貌大为改善。有一次,工作人员深夜造访村民赵喜文家,发现院落干净,室内整洁,于是颁给他“最美家庭”的称号。
赵喜文和老伴儿卢桂莲最近很忙,儿子回家了,他们得准备一些拿手饭菜。卢桂莲的仓房摆着新包好的饺子,打开一口缸,里面装满了鸡鸭鱼肉和其他冻货。“没有啥年货,平时和过年吃的差不多,也想不到还要买点啥。”
卢桂莲自认为身体还不错,听说村里要搞产业,希望日后谋个差事。这是她的新年愿望。
炭窑村隶属白城市,却离乌兰浩特市更近。春节过后,村民李田宝和妻子商量,20多亩地一个月能种完,然后去乌兰浩特市做零工,一天至少赚150元。
赵长山正在等待一笔5万元的贷款,这将帮他实现“养200只羊”的目标。他今年59岁了,如果这个愿望实现了,他的“晚年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近日,管辖炭窑村的洮南胡力吐乡干部来到村里,商量今年的工作安排。为炭窑村找到适合规模发展的产业,增加村民就业,让村民脱贫后尽快致富,是一个新共识。(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