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29日电(记者 方堃 林波)“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加快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加力加速,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回首2020年,浙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战略目标。
审视当下,面对高能级创新平台、高端人才招引等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中的短板问题,在浙江省两会期间,浙江人大代表聚焦技术、平台、人才等创新要素,呼吁积蓄合力“一个不能少”,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
未雨绸缪 成就中“预见”短板
2020年,浙江省研发投入强度达2.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9.6%,实现了“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省份,基本建成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
“‘十三五’时期,浙江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效相当明显,省区排第三。”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列席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何杏仁看来,追赶先进,浙江的标杆是广东、江苏,“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绝对量上,浙江还是差很多。”
“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是浙江的短板之一。”何杏仁解释道,例如高能级创新平台中的大科学装置,“其实大科学装置实际上就是为基础研究服务的。”
作为长期在科研领域工作的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致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西安交大核科学和技术学院教授王盛表示,在实现科技创新的诸多要素中,科学装置是其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科学装置是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
在王盛看来,在长三角区域,上海有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合肥依托中科院在科学岛上有科学装置,但浙江在科学装置方面相对较薄弱,“应该说,我们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重视导向应用基础研究 实现核心技术攻关
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
“只有基础研究做强了,才能真正实现领跑,因为我们科技的目标就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实现科技自强。”何杏仁解释道,从浙江省科技方向上讲,要重视“0到1”的突破,用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同时我们也强调‘1到N’的突破,‘1到N’的突破就是核心技术的攻关,把基础研究应用于技术攻关,解决一系列的技术迭代升级,从而支撑高质量的发展。”
何杏仁建议,浙江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着力点,首先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
王盛建议,争取一些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浙江落户,“同时在省内,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局一些中小科学装置,支撑未来发展,凸显浙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长三角合作共赢 招引高端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董事长胡季强来自生命健康领域,他希望包括之江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室可以将生命健康放入研究,加大力度与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其他地方合作,协同创新,“可以是政府支持、企业自主,更大力度在平台建设方面做一些工作,高校研究机构也可以和企业协同创新。”
“这一次把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提到首位责任,我觉得人才是创新核心。”浙江省人大代表、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陈永华表示,要整合资源,深化校企合作,“例如实验室建设,我们学校已经有些资源,可以分学科与企业共建共享。”
在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方面,浙江目标五年集聚领军人才5000名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100万名以上。
浙江省人大代表、博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识才建议大力培育和引进数字化企业人才,“出台有利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门政策,培育和引进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工业IT技术人才,以及数字化企业项目实施、管理、运维等人才,打造浙江数字化企业建设人才高地。”(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