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22日电 十三届全国政协21日在北京召开2021年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11位委员和特邀代表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议题建言咨政。100余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
为何聚焦营商环境,并选择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伊始,将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展开热议?《人民政协报》22日刊文指,全国政协释放出的信号再明显不过:优化营商环境,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命题大目标的“牛鼻子”。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这项工作,不仅没有止境,还会持续进行。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在会上提出,必须用国内营商环境的确定性来对冲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内化为现代化的、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透明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自主交易的市场环境。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工信部原部长苗圩针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数据共享难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通各部门各地区数据孤岛的建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则坚持“法治化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观点,强调要确保法治环境下的公平和正义——依法查处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司法保护,严格区分企业和企业家的法律责任。
委员们还建议,要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统一的商事登记制度,清理多头审批、重复审批,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要优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企检查,做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要完善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杜绝“新官不理旧账”;要规范涉企收费,制定全国统一收费清单,做到不该收的一律禁止、该收的公开透明;要完善企业维权机制,加大对跨区域、跨行业侵犯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行为的打击力度等。(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