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在“三农”工作重心发生历史性转移的当下,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尤其需要大胆创新探索。创新党建引领,树牢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抓好乡村换届契机,选优配强“领头雁”,不断织密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大农村领域培养发展党员工作力度,转化组织优势为工作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整合乡村振兴重大项目,探索专业技术人才上挂下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返乡立业等制度,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推行村民委员会等村级其他组织向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构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全局思维,立足长远大计,统筹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好优秀文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乡村伦理道德、村(居)规民约、风俗习惯,提升群众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培植好红色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业态。推进好文明创建,组织开展文艺下乡,广泛开展文明乡村、文明村寨、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挖掘身边人物典型,拓展乡村文明时代内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水青山是乡村振兴的最大本钱。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大“河长制”“林长制”“禁渔令”等贯彻落实,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绿水青山“乡愁”。要加快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社产业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健康、养老休闲等新型服务业,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变思想观念,转化致富技能,探索生态补偿、市场机制、生态产品、产业发展等变现举措,联动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配送农业、市民农业等,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开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成功关键。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之后,干部人才就是决定因素。要跳出乡村谋划乡村,广聚力、添活力,做大做强人才储备。注重精准引才,围绕乡村振兴需要,推行“人才+项目”打包、“人才举荐人才”等模式,重点引进一批技术型、技能型骨干,大力从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中选拔乡村振兴基层干部。着力柔性引智,开展好校地合作,推行柔性引才引智工程,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等重点工作,用足科技特派员、农民大学生等政策,强化借力“外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严管厚爱,完善乡村干部微小权力清单,强化考核管理,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健全关心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推行纵向到底的基层一线干部基本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让乡村干部心无旁骛干事业。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要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必须振兴起来。把共享理念融入产业振兴全过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一县一特”,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打造粮食、蔬菜、油料、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链。大力培育村集体、农户、公司、企业、合作组织、社会力量等多种经营主体,整合产业、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各类资源,培育更多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装备提升,加快推进信息化进村入户,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全产链条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农民以土地、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合作联营,建立村集体、农民与经营主体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共享改革发展红利,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作者:彭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