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0年,政法机关的哪些举措温暖过你?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题:不平凡的2020年,政法机关的哪些举措温暖过你?
新华社记者 白阳
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有哪些人、哪些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印记?
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在抗洪一线、寒潮现场,群众的需要在哪里,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面对社会治安的种种考验,他们冲锋在前保护你我平安;面对扰乱市场的行为,他们果断出手维护经济运行秩序……凡艰难险阻之处,必有他们逆行的身影,抵挡罪恶的侵袭、守护人民的安宁。
让我们一起盘点,不平凡的2020年,政法机关的哪些举措温暖过你?
这些举措,让你我生活更安心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关键时刻,政法机关联手“出招”,为社会安定保驾护航。一系列稳定经济社会秩序的“组合拳”,给了你我恢复生活、复工复产的信心和底气。
3月3日,一场特殊的在线庭审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举行。
“被告人在疫情期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假借销售防疫用品诈骗他人钱财,其中既遂17万余元,属数额巨大,未遂140余万元,属数额特别巨大,应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地方出现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对此,两高两部联合下发意见,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
公安机关保持对食品、药品、防疫物资领域侵权假冒犯罪高压严打态势,及时侦破一批大要案件;检察机关对妨害传染病防治和国境卫生检疫,妨害复工复产、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等犯罪提出依法从严从快追诉建议;最高法、司法部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就依法妥善处理涉疫情旅游合同纠纷作出规定。
从严打网络电信诈骗到整治金融领域犯罪,从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到完善食药安全监管……不平凡的2020年,政法机关不懈努力成为社会秩序重要“稳定器”。
这些规定,让你我关切有回应
法治,是公序良俗的坚强后盾。治理“碰瓷”乱象、完善“正当防卫”规定、强化未成年人保护……2020年,一系列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政法机关的积极回应,提升了你我的法治获得感。
在道路上正常行驶,却遭遇专业团伙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敲诈勒索?针对“碰瓷”案件中的处理难点,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为此专门出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案件的定性和处罚,全面加强对此类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结果被认定防卫过当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明确,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要坚决依法认定,切实防止“谁能闹谁有理”“谁死伤谁有理”的错误做法。
学校、医院、社区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的工作人员,对疑似遭受不法侵害的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意见,要求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
家庭暴力能不能认定为虐待?婚前父母赠与的房产算不算个人财产?……在民法典施行前夕,最高法针对人们生活中关心的问题发布一批民法典司法解释,推动法律落地、保障人民权益,受到群众欢迎。
民有所呼,法有所应。不平凡的2020年,法治保障愈加坚实,社会文明愈加进步。
这些改革,让你我生活更便利
前不久,北京市民李先生打算申请保障性住房资格,原本已经做好了跑好几趟盖章的准备,却没想到仅仅提交了收入、住房、财产等情况后,手续就办完了。原来,从2020年起,北京市保障房资格申请手续取消全部纸质证明。“办事程序简化了这么多,实在是太方便了!”李先生高兴地说。
2020年,旨在全面清理“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的“减证便民”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在取消13000多项证明事项的基础上,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在全国全面推行。户籍管理、市场主体准营、资格考试、法律服务……一系列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不再通过提交“证明”而通过签署“承诺”办理,极大减轻了群众办事负担。
从“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到“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2020年,政法机关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让法治的光辉照亮越来越多的角落,温暖了形形色色的人群。
——公安机关推出12项公安交管优化营商环境新措施,进一步扩大机动车免检范围,让1.7亿多位私家车主直接受惠;
——人民法院深化移动微法院建设和应用试点工作,让当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指尖诉讼”“掌上办案”的便利;
——检察机关主动聚焦损害公共利益的突出问题,多个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被纳入检察公益诉讼范围;
——司法部加快构建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引导法律服务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乡镇“末梢”延伸,加大对农民工、妇女、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
……
在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里,政法机关以法治关照民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展望全新的2021年,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政法机关还将继续努力,为你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不懈奋斗。 【编辑:苑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