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无锡12月31日电 (记者 孙权)20多天完成8次万米载人深潜、刷新我国载人深潜最大潜深纪录、实现全球首次万米深海电视直播……作为我国深海领域少有的全球领先的装备,“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载誉而归,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载人深潜的实力。
“奋斗者”号荣誉的背后,是一群奋斗者的努力与坚持。
日前,记者走进“奋斗者”号诞生地——地处无锡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听“奋斗者”号研制和海试团队成员们描述“妙不可言”的深海世界、讲述万米深潜背后的故事。
谈及对海底的认知,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算是开了“先河”。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一行随“鹦鹉螺”号潜艇周游海底,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内放置的“奋斗者”号模型。 孙权 摄那么,真实的海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万米海底,妙不可言!”“奋斗者”号主驾驶张伟直言,在马里亚纳海沟,当其和队友第一次抵达万米海底时,“震撼”二字都难以描述当时的感受。“海底地质多样,我们坐底航行后,发现南北差异很大。往北边去,会突然有一个像‘悬崖峭壁’一样的场景出现在你面前;往南边去,又是另外一种景象,有的石头还是金黄色的,还以为是‘金矿’。”
“那里有巨大的岩石、陡峭的悬崖,全身长着触角的海参、外形奇特的钩虾、长得像花朵一样的海绵,甚至还有随船生物学家都无法辨别的新物种。”张伟说,“奋斗者”号通过舱外机械臂,获取了一批沉积物、岩石和海底生物样品,为进一步开展深渊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都诞生于无锡。 孙权 摄张伟告诉记者,在下潜的过程中,随着深度逐渐增加,舱外的光线越来越暗,海水的温度急速下降到1℃左右,舱内热气也会慢慢冷凝。“因此,人待在潜水器里也不觉得非常难受。”
记者了解到,走向深海,“奋斗者”号除了遇到“妙不可言”的景象之外,还面临着高压、续航、浮力等难题。
“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压强为标准大气压的1100多倍,相当于指甲盖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辆小轿车的重量。”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副所长、“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表示,“奋斗者”号的载人舱,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完全能应对深海的高压冲击,同时采用“半球焊接”工艺,保证了载人舱焊缝少、安全性强。
“奋斗者”号诞生地——中国船舶七〇二所。 孙权 摄因为每一次下潜都要超过10个小时,因此“奋斗者”号对电池的超长续航也提出了极高要求。
“我们关注的是在高压环境下,电池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中国船舶七〇二所工程师何魏巍介绍,“奋斗者”号突破了全海深电池材料、电池单体、成组适配等关键技术,研制出百千瓦时级的全海深承压锂电池组,大幅提高了潜水器的水下作业时间。
在浮力方面,为了保证潜水器在海底有足够的作业时间,“奋斗者”号潜浮速度相比“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分别提高了76%和20%。
图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拍到的照片。 七〇二所供图“我们不仅仅关注深度,更关注各种不同的深海应用场景。”谈及万米深潜的意义时,叶聪表示,海洋中难以到达、作业环境复杂的工程,都要靠载人潜水器去完成。“未来,我们的潜水器要向全海深谱系化、功能化方向发展,为科学研究、水下工程、打捞救援和深海考古等提供支持。”
图为“奋斗者”号下潜万米海底拍到的照片。 七〇二所供图值得一提的是,无锡作为中国船舶七〇二所的驻地城市,当地有近30家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研制“奋斗者”号。
“‘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都诞生于无锡,无锡是我们载人深潜科研人员的‘家’。”叶聪说,未来,中国船舶七〇二所还会为海洋强国提供更多的、更可靠的、更先进的深海装备。(完)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