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晚,南方科技大学官方网站“现任领导”栏目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已经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据深圳卫视报道,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任期届满离任。
新校长曾为中科院最年轻院士之一
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198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1994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先后在日本、美国学习和工作,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从2005年起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2013年起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学、自旋电子学、拓扑量子物理和高温超导电性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列兹·伦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等奖励,入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05年11月,41岁的薛其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目前为教育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2019年,薛其坤团队因“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获得当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中唯一的一等奖,该成果被杨振宁先生评价为“诺贝尔奖”级的科学发现。
前两任校长也都是高等教育圈风云人物
作为南科大的“掌门人”,两任校长都是高等教育圈的风云人物。
2009年6月,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被聘任为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朱清时是国际知名的化学物理学家,在分子局域模振动、单分子化学等国际科学前沿都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推动中国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在国际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有着“中国高校改革第一人”的他,在就任中科大校长期间,致力于规划和组织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一流大学,卓有成效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朱清时 图源:央广网
受聘南科大,经过建校初期5年的探索、试水,朱清时也因教育改革备受关注。在南科大的最后一课上,朱清时总结自己的改革方法时归结为去行政化;实行能力素质与知识并重的选拔机制;四年学制,前两年上宽口径的基础课,后两年自选专业,以利于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实行书院制管理;逐步实现“自授学位,自发文凭”,由社会而不是教育行政领导来评价大学。
2014年9月,朱清时卸任,党委书记李铭代理校长一职。2015年1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陈十一出任南科大第二任校长。陈十一师从周培源先生,在北大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前往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在美国最后的职位是霍普金斯大学力学系主任,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第一位国外大学力学系主任,而且是第一位带着这样头衔回国的科学家。他于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南方科技大学在启动校区召开学术顾问咨询会议,陈十一就是受邀专家之一。2013年11月,已担任北大副校长的陈十一,兼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与深圳的联系更加紧密。正因为对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留下了充满青春活力、富有改革激情的印象,陈十一接受了南科大校长一职。
陈十一 图源: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12月20日,南方科技大学将迎来十周年校庆。薛其坤的到来,也是校庆日倒计时1个月的一份“大礼”。
换帅的南科大会否继续再攀高峰?
中科院院士陈十一2015年1月起任南科大校长。在陈十一担任校长期间,南科大的综合实力、学术声誉、国际影响力有显著提升。在最近多项大学排名中,南科大进步飞速,表现突出:2020泰晤士亚洲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第8位;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内地第14位;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创校50年以内)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学位列中国内地第1位、全球第47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
南科大即将在下个月迎来10周年校庆。十年新起点,换帅的南科大会否继续再攀高峰?
可以肯定的是,薛其坤不会躺在成绩单上。他在10月16日举行的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线上分享了自己对于“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思考。他表示,要深刻分析未来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判断,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研究;要对未来人才需求情况有准确的认识,结合现有人才情况做好特色化人才培养规划;要有超前意识,决不能实行“走一步、看一步”的亦步亦趋式发展模式;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聚焦重点和特色;要把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一体互促发展;要高度重视教育部的“强基计划”,设立学校自己特色的“强基计划”,善于以点带线、带面,注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
“一流大学培养的杰出人才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体现着学校对国家、对社会甚至对人类的贡献,也是区分顶尖大学、一流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基本标志。”薛其坤希望能够面向2035年的深圳甚至是22世纪的深圳,来思考如何重构和改革大学治理体系及跨学科顶尖人才培养体系。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李云霞 综合新华网客户端、澎湃新闻、深圳卫视、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