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全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
农业废弃物这样变成宝(田间追踪高质量·节约型农业)
本报记者 常 钦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就迫切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走高质量绿色发展道路。在发展循环农业、节水农业、节肥节药等方面,各地做了哪些新探索,取得哪些新经验,还有哪些待解问题?本报记者深入多个农业大县,探寻答案,带回一组报道,敬请关注。
找回农业“另一半”,秸秆变身五种“宝”
蔬菜大棚里也能跑拖拉机!
记者在山东寿光市纪台镇丁家尧河村看到,旋耕机在大棚里来回穿梭,丝瓜藤蔓瞬间变成粉末,与土壤混合,织就出一条“绿毯”,“蔬菜秸秆深翻到田,再也不用发愁了!”农民丁位强感慨道。
丁位强种大棚蔬菜已有5年,以前最愁蔬菜换茬。“一棵一棵拔秧清园,拔出来还得装车运到垃圾场。”他说,收获季节人工不好找,没办法,秸秆就堆在村道两边,既阻碍交通,也影响环境。
寿光市是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蔬菜种植面积60万亩,每年产生的秸秆等废弃物约120万吨,一些农村的“秸秆山”成了大问题。这个难题怎么解?“这几年,寿光向农作物秸秆挖潜力,探索形成了蔬菜秸秆还田、秸秆有机肥、秸秆沼气等技术模式。”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千玉说。
“农业废弃物就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通过资源化利用,找回农业‘另一半’,是实现稳生产和保生态的双赢之举。”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胡建军说,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既改善了农村环境,也能提升土壤地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处长闫成说,“十三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86.5亿元,支持了684个重点县整体推进秸秆利用。在东北地区试点推进秸秆利用区域性补偿制度,建立耕地地力补贴与秸秆利用挂钩机制。全国秸秆每年产生量达8.65亿吨,可收集量7.31亿吨,秸秆资源利用变成“五料”——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工业原料。
为了推广循环农业新技术,寿光市从2017年起就出台政策,对参与蔬菜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主体,给予每吨20元到60元的补贴。信诚农机专业合作社落户丁家尧河村,丁位强的大棚也交给了这个“田保姆”。
丁位强算了笔账:以前靠人工拔秧、运送,从早忙到晚,一亩地得花600多元。合作社用机械还田,一亩地只要150元。另外,秸秆通过生物菌发酵变成有机肥,减少肥料投入和农药开支,还能增产20%以上,每亩可增收2000余元。
“十三五”以来,各地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解决农业“成长的烦恼”——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86%和80%,农业的绿色底色越发鲜明。
丁位强不再为秸秆“烦恼”,种植规模越做越大。如今,他经营了2个拱棚、3个日光温室,“地越种越肥、产值越来越高,今年光一茬丝瓜,就卖了3万多元呢!”他得意地说。
种养循环,畅通田间到车间“最后一公里”
正是橙黄橘绿时节,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石排村,果农张强招呼着乡亲们采摘脐橙。“今年果子长得好,多亏了咱们村上的蛋鸡场。”不远处,青山怀抱里的华丰蛋鸡场门口,大大小小的车辆排队,有的装满新鲜鸡蛋,有的拉满有机肥。
走进蛋鸡场,场内鸡舍整齐排列,找不到一点儿粪污踪影,就连鸡粪味也闻不到。养殖场的粪污去哪儿了?蛋鸡场经理罗召华指着一组设备解释:“这是养殖场新建的粪污处理设备。”原来,养殖场引进厌氧发酵设备,鸡粪经过发酵加工、无害化处理,变成有机肥,“每年生产近2000吨鸡粪有机肥,经常供不应求。”
寻乌是农业大县,柑橘种植面积25万亩,有机肥需求非常大。“以前处理鸡粪是负担,靠工人装袋、找地方存放都得花钱,现在鸡粪成了周边种植农户的抢手货,每年能带来140多万元收入。”罗召华说,鸡粪变废为宝,清洁了家园、田园、水源,蚊蝇、臭气少了,村里环境美了。
以用促治,种养循环,越来越多的畜禽粪污得到了有效利用。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畜禽废弃物利用处处长左玲玲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96亿元支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现了585个畜牧大县整县治理全覆盖,提高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水平,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比201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基本解决了大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资源化问题,畜牧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持续推进资源化利用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胡建军说,一方面,通过生产补贴、农机补贴等,引导企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建立完善的收储运体系;另一方面,市场主体要持续研发和使用新技术装备,破解转化瓶颈。
畅通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深秋时节,秋粮已入仓。在安徽怀远县徐圩乡蓝天秸秆经营部,村民又拉来一车秸秆,河溜镇贡集村村民孙为林正忙着指挥叉车来回调运,不远处秸秆打包机“吐”出一个又一个“方块”,被打包的秸秆错落有致。“最近村里成立秸秆清运队伍,运送人员一天能挣200多元。”
蓝天秸秆经营部能储存3000多吨秸秆,市场需求旺盛,可过去总是供不应求。县里构建收储运体系,建成78座秸秆收储中心,培育秸秆经纪人、收储运队伍5600余人。“最好的秸秆卖给牛场作饲料,中等的卖给家具厂做板材,差点儿的卖给电场做燃料。”解了燃眉之急,孙为林对销路充满信心。
高效利用,用之于田。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推动生物天然气、沼气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终端产品推广应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67亿元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多措并举,加强沼渣沼液还田耕地,推动耕地质量提升。
在寿光市纪台镇玉皇沼肥站,除了生产沼气和有机肥,还对沼液进行个性化开发。“通过过滤、添加微量元素,我们开发出粗粮、细粮、营养粮等三类液体肥,每吨最贵卖到3000元。”沼肥站负责人李泮武说,为提升使用率,配套研发了智能加肥机,农民微信扫码就能自助加肥,打通了粪污收集处理、有机肥施用服务链条。
多元开发,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
稻谷丰收的季节,广西宾阳县武陵镇留寺村村民迎来了“双收季”。“除了卖稻谷,秸秆也能换成钱!”村民张平从收购人员手里接过钱,目送着装满稻秆的车子远去,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吨玉米秸秆240元、甘蔗尾叶200元,家门口就有人收,太方便了。”
祥岭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县4个乡镇设置了收购点,对群众打包送来的玉米、甘蔗秸秆统一收购。公司总经理陆军介绍,秸秆经过机械粉碎,制作成饲料用于养牛。每月能生产饲料700吨左右,去年秸秆饲料解决了1100多头肉牛饲养需要,“就地取材,养牛成本下降了不少。”
种养结合激活发展活力。“转换思路才能有出路!”陆军说,宾阳县种植了几十万亩甘蔗,尾叶资源丰富,除了饲料自给,还能外销给其他地区。下一步将增加秸秆收购点,将饲料加工链延伸到乡镇,提升饲料月产量,扩大养殖规模,“不仅多卖牛,还往外卖饲料,牛粪还能变成有机肥,一举三得!”
提起河南灵宝,不少人熟悉灵宝苹果。近年来,当地发挥苹果剪枝资源优势,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叫响“灵宝香菇”品牌。目前,全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户已有4万余人,食用菌总规模达到1亿袋,转化苹果剪枝等农业废弃物1.5亿公斤以上,年产食用菌鲜品12万吨,实现总产值15亿元。
“循环农业除了深耕种养环节,还应推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胡建军说,秸秆、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通过相关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推广,从第一产业的种养业逐步向二产、三产延伸融合,打造新的循环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助农增收致富。
在日前召开的安徽秸秆博览会上,秸秆能大能小,七十二变,看得人眼花缭乱——粉色洒金的大果盘,海螺、帆船、灯塔等工艺品都是废弃物做成的!安徽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磊如数家珍:“海螺、帆船是用小麦秸秆做的,文件夹是用玉米皮做的,收纳箱是用蒲草做的……目前外观专利已有70多个。”公司除提供1000多个工作岗位,还带动附近30多户农户从事手工艺编织,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除了做小物件,秸秆还有大作用。在宏桥秸秆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区,搭着景观房,旁边摆着桌椅板凳,幼儿滑梯,这些秸秆制品吸引不少学校到现场采购下单。“零甲醛,健康安全是我们的优势。”企业负责人张中成说,每3吨秸秆原料能合成1立方米的板材,公司建成零甲醛麦稻秸秆板材生产线,秸秆做的建材、家具很受欢迎,今年以来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
农业废弃物资源长出大产业。目前安徽拥有秸秆综合利用规模企业1860个,总产值216亿元,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有效促进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