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1月13日电(记者张琴、陈青冰、赵宇飞)27岁的巴基斯坦青年乌萨马,不久前到中国秦巴山区的重庆万州区石坪村拍摄纪录片。
乌萨马从小生活在巴基斯坦农村,那里多数人想到大城市生活。但他这次要拍摄的主题却是一位名叫郎小勇的青年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的故事。
作为2020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活动参与者之一,刚到石坪村的乌萨马对郎小勇的故事感到很惊讶。
“因为不了解,所以才惊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印象最深刻的是,2011年“看中国”邀请10位来自美国的青年导演到北京进行影像创作,但他们一到北京机场都不想走,一直围着机场看。
“他们很惊讶中国竟然如此现代化。”黄会林说,这个细节让她意识到要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关键是让外国青年亲眼看到中国。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创办,旨在邀请外国青年来华进行文化体验,用影像记录真实的中国。
首次参加“看中国”活动的乌萨马,也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他连续多日深入中国的乡村,看到大部分农村的道路得到硬化,网络通信畅通,村民们不缺水、不愁电。
乌萨马正在石坪村拍摄。受访者供图
“只有亲眼看到,才知道中国是什么样子。”乌萨马说,当有些国家还在聚焦城市建设的时候,中国已将建设阵地转移到了广大的乡村,并取得显著成果,而这正是郎小勇回乡创业的原因。
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民族到传统手艺人……10年来,60个国家的610名外国青年受邀来到中国,每年围绕不同主题,在26个省区市创作纪录短片609部。
不少外国青年导演因此爱上中国,多次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成为沟通中外的文化使者。
乌萨马被欢迎他的中国学生团团围住。受访者供图
今年初,9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导演再次来到中国,合作完成了一部名为《路》的电影。他们分别围绕中国铁路、公路的建设,用9种不同的语言,讲述了9个不同的故事。
美国导演约瑟夫就是其中之一。6年前,约瑟夫带着对中国城市公交系统的疑问,受邀到中国天津体验公交、地铁,用纪录片回答了“在一座人口密集的城市,人们如何出行”的问题。
6年后,约瑟夫又将镜头聚焦百年前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此次拍摄结束后,约瑟夫说:“在中国期间,我的眼睛和耳朵重新被打开,我很欣赏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时隔6年两次来到中国,我都能感受到中国建设交通网络的惊人速度和规模。”约瑟夫说,他一直知道中国有“春运”,以及中国交通体系的高效与便捷,但亲眼所见和通过网络了解的效果完全不同。
如今,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来华拍摄的外国青年导演走向世界舞台,已获得各类国际奖项110余个。
阿德里在西班牙马拉加电影节上领奖。受访者供图
28岁的西班牙青年阿德里,将去年在上海拍摄的作品《今天不会下雨》带到了著名的西班牙马拉加电影节,并获得美食类最佳短片奖。
今年初,“看中国”历年纪录片作品首次登陆北美本土新闻网和电视台。法国青年导演理查德拍摄的关于中国库布齐沙漠植树造林的纪录片《绿色中国梦》在美国播出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帕萨迪纳市前市长约翰·肯尼迪评论道:“我从影视资料中看到的多是过去的中国,但像这些纪录片这样反映现在中国普通人生活情感、中国现状的影视作品相对来说并不太多。”
“感谢这部《绿色中国梦》,它告诉我土地盐碱化是可以逆转的。电影里的牧民都是了不起的人,他们用实践证明了这个道理。”约翰·肯尼迪说。
【编辑:郭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