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代年轻人是资深“躺平艺术家”。这届“打工人”,奔走在繁琐的工作和复杂的人情之间,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既能应付他人又能取悦自己的方法,并将其命名为“糊弄学”。
“糊弄学”的起源是由于豆瓣网友“@摸鱼的阿汤”上网时,看见了一个运营画风很野的微博——发过最多的博文是各种“咯咯哒”,于是被自家董事长找上门,怀疑他整天在糊弄工作。
于是该网友瞬间顿悟,觉得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从而创建了“糊弄学”豆瓣小组。
这是一门关于“以不敷衍的方式应对生活中难以推脱之事”的新学,网友们借用今年流行的“××子”称呼,将精研“糊弄学”的各位统称为“弄弄子”。提出无理要求的甲方、耗费精力的社交……生活中看似无解的难题,都可以巧妙糊弄过去,为大好青春省心节力。
人际交往对于这届年轻人来说算是生活中最大的难题了,“弄弄子”们早就想出了破解之道,各种“万能句式”分分钟解救你。
>>交谈愉快的事情时,一句“针不戳”(真不错)既能显得真诚,还带着一丝俏皮。
>>面对别人的提议,可以用“先肯定再否定”这样句型礼貌敷衍。例句:当别人表示“我们晚一点去吃饭吧”,回答“嗯嗯”就有点敷衍了,可以改成“嗯嗯,晚一点去吃,现在先不吃。”再比如别人提议“我们明天走好吗?”“好,我们明天走,今天不走”。
>>当对方向你吐槽时,灵活运用“感叹词+评价事情+感受”的句型,典型代表为:“天哪!这也太那个了吧,我无语了。”或者,同事跟你抱怨自己老公时,你可以说:“哎,这叫啥事儿啊,要是我也受不了。”
>>如何回复领导的工作安排,也有“弄弄子”现场教学。
>>面对微信上半生不熟的人发来砍价链接、助力活动,随手甩出早已准备好的截图,一切都轻松明了~
>>至于在生活中如何与人交谈、如何夸到对方心里去,明星伊能静多次在节目中展示了她的经验:当有人抱怨时,只需要肯定他,再放低自己的身段,你就可以“糊弄”过去了,并获得对方的好感。
比如,秦昊跟她交往时说自己坚持文艺片这条路,不知道对还是不对。这时伊能静回复说:“你知道我多想成为你这样的演员吗?”
后来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阿朵跟伊能静说自己可能要被淘汰了,伊能静安慰她说:“阿朵,你知道你的音乐多棒吗?我的梦想是成为你这样的音乐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明明觉得对方的要求无理或没必要,但往往碍于情面无法明确地拒绝。这时,一些委婉的推辞或是能低质量但快速地完成任务又不让对方察觉的糊弄手段变得很有必要。除了人际交往,“糊弄学”还能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追剧:当代年轻人看剧都是挤着碎片时间忙里偷闲,于是各类短视频博主横空出世,“5分钟带你看完XXX”“XXX电影解说”爆火,通过只言片语就把长达数小时的影片浓缩成了五分钟的短片,或者刷刷微博热搜也能追完一部剧。
▲做饭:当代青年生活节奏快,工作时常996,但也想在厨房里感受柴米油盐带来的烟火气。于是“弄弄子”们学会化繁为简,独家秘制了一道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的一锅乱炖,虽然卖相不咋地,就着电视吃起来也很下饭。
▲恋爱:有一种“糊弄”叫恋爱第三个月和第三年的区别。情侣刚开始交往时一举一动都裹藏小心翼翼的试探。恋爱第三个月女朋友说:“我饿了……”对方能在大夏天骑过三条街去买一道小吃。等到恋爱第三年,同样一句“我饿了”,大多数男朋友都只会利索地打开外卖软件开始点餐。
更有一些高段位的“弄弄子”,在治疗拖延症方面对自己糊弄起来真狠之又狠——糊弄自己的大脑,反向战胜拖延症。
无论是糊弄别人,还是糊弄自己,其实更多都是在“放过自己”。其实“弄弄子”们一直都清楚,自己只是用一种更容易被接受的形式,快速解决生活中不重要的小事,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得过且过。毕竟“糊弄学”的终极奥义在于用省下来的精力,做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爱真正值得爱的人。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刘峥 综合扬子晚报、呼和浩特晚报、豆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