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正吃着薯片喝着可乐,这个热搜可能会断掉你的快乐源泉……
多家知名品牌薯片被检出含致癌物
近日,深圳市消委会从线上线下挑选了15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薯片(进口油炸型薯片、国产油炸型薯片以及焙烤型薯片各5款),并委托专业质检公司开展了比较试验。
经检测,安全指标方面,15款薯片样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污染物、抗氧化剂均符合国标要求,且反式脂肪酸含量低。
值得注意的是,检测中还发现7款薯片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其中盐津铺子、三只松鼠、董小姐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μg/kg。而从整体情况看,焙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油炸型薯片平均含量的近6倍。
丙烯酰胺评价说明
丙烯酰胺评价表
不少网友看完测评表示,放下了手中的薯片:
小编今天带你了解一下,丙烯酰胺是个啥?以及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吃薯片了?
通常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
丙烯酰胺是个啥?
先解释一下,不仅是马铃薯,你平时爱吃的炸鸡、烤串、面包、蛋挞等都有可能产生丙烯酰胺。这是因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经过加热或高温(超过120℃)烹调时,丙烯酰胺便会以副产物的形式自然形成。
基于目前的研究结果,食物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是天冬酰胺和还原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条件是含水量低、加热到120°C以上。大量样品的分析结果,每公斤小麦中的天冬酰胺含量在75~2200毫克之间,燕麦则是50~1400毫克,玉米是70~3000毫克,而大米只有15~25毫克。
除此以外,也还有一些其他的食物成分能够形成丙烯酰胺。炸薯条、薯片、咖啡、饼干、烤面包等经过油炸或者高温烘焙的高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也就成了丙烯酰胺的“重灾区”,每公斤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往往在几百微克的,最高可达一两千微克甚至更高。
简单来说,丙烯酰胺是从人类开始烹饪就存在于食物之中,只是知道2002年才被人类所知晓。从目前的科学证据来看,一般人正常食谱中的含量不至于带来多大的风险。
好在,它只是在一部分食品中存在——国家卫计委的建议是:尽可能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淀粉类食品;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改变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减少因丙烯酰胺导致的危害。
丙烯酰胺到底有什么危害?
首先,丙烯酰胺是一种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
其次,丙烯酰胺可能有损神经系统、婴儿早期发育和男性生殖健康。某些特殊职业人群可能因为大剂量的摄入而造成神经损伤或其他健康损害,但对一般人而言,靠日常饮食摄入是无法达到这么大的剂量的。
但是,欧盟制定基准水平值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目前国际上以及国内并没有指定食物中丙烯酰胺限量的法规和标准,因此,丙烯酰胺含量只能由生产商自行采取措施控制。
三只松鼠、董小姐等涉事公司回应
对此,三只松鼠、董小姐等涉及的薯片公司均提醒消费者:一是我国目前对于丙烯酰胺的指标还没有任何限量标准和指导性文件。二是丙烯酰胺存在于多种食品中,薯片属于休闲食品,实际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不多,不过量食用,均衡饮食才是消费者的合理选择。
深圳消委会最新回应:超标说法不正确,请理性对待
截图来源:@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
11月2日下午,深圳市消委会官方微博回应称,此类话题及内容说法有失妥当,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消费提示:
1、薯片“高脂”“高钠”“高能量”
15款薯片样品有13款“高脂”,4款“高钠”(高盐),能量均值为514kcal/100g,每摄入100g薯片,约慢跑72分钟才能消耗。长期摄入高盐高脂食物会增加肥胖、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2、儿童青少年少吃为好
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应少吃高盐高脂肪零食,薯片应限量食用。
3、阅读营养标签时要注意
购买薯片时,营养成分标签上标注的是每份食用量(如30g/份)或每100g的营养素含量(如能量、脂肪、钠等),不代表一整包薯片的营养素含量。
4、焙烤型薯片未必比油炸型薯片更健康
国产焙烤型薯片钠平均含量(557mg/100g)约为国产油炸型薯片(363mg/100g)的1.5倍,焙烤型薯片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高于油炸型薯片。应减少摄入薯片等煎、炸、焙烤食物,平衡膳食,少油少盐,保持多样化的饮食习惯。
你还觉得丙烯酰胺可怕吗?
其实,只要是煎炒烹炸,丙烯酰胺就很难避免,尤其是煎、炸、焙烤淀粉类食品,过量摄入对身体是有危害的,建议少吃。
至于薯片,本身就不是健康零食,少吃怡情,多吃不利。所以,不用太过于纠结它到底含不含致癌物啦。偶尔吃一下无伤大雅,但如果经常吃,天天吃,你需要担心的可不止只丙烯酰胺一种“坏东西”,高盐、高油脂、高热量会更要命。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巩小龙 综合自澎湃新闻、深圳消委会官方网站、“松鼠云无心”公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