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成绩亮眼
粮食产量将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一系列数据,展现着我国“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争取了战略主动。”在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指出。
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十三五”时期,为适应人民群众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农业发展由数量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各地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水平明显提升。
刘焕鑫指出,粮食供给水平的提升体现在总量充足、结构优化、品质提升三方面。
五年来,我国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划定10.8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粮食产量将连续6年超过1.3万亿斤,产能再上一个新台阶。水稻、小麦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玉米自给率超过95%,肉蛋奶、果菜茶品种丰富供应充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五年来,各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占比达35.8%,优质稻谷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连续5年增加,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53%,牛羊肉产量较快增长,满足了消费结构升级需要。
刘焕鑫介绍,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食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合格证制度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各地围绕这一要求,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的7个方面、59项重点任务进展顺利,82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有序推进。各地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工作,探索形成了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园区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一批典型范例,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指出。
目前,各地普遍建立了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机制,基本形成了规划先行、梯次推进的工作局面,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基本构建,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工程启动实施。
“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施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一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程项目,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魏百刚说。
在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5%,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超过9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面貌焕发新气象。
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构建
改革,是乡村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十三五”以来,我国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初步构建起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三权”分置体系初步确立,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农民群众吃上了长效“定心丸”。我国将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也在全面推进。
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我国农村集体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完成,全国共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6.5万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6亿多人。
“下一步,我们将把完善‘三农’制度和政策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围绕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出重大改革举措,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吴宏耀说。(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董蓓)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