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0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表示,新中国治淮70年来,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但治淮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包括防洪体系上仍有短板、水资源总体短缺,以及水生态、水环境需要改善等。
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介绍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新中国治淮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问当前治淮方面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汪安南表示,新中国治淮70年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不仅仅是流域的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高,在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改善等各方面都成效显著。淮河流域水安全保障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他也指出,淮河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都决定了治淮仍然是长期复杂的过程。站在新的起点上,认真分析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四水”问题的淮河表现,治淮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据汪安南介绍,初步分析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防洪体系上仍有短板。
淮河防洪任务重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多变,水旱灾害频繁。二是流域地形地貌总体上很“平”,90%以上的河流平均比降小于千分之五。三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的要求高,特别是人口聚集,需要保护1.9亿人口、2.2亿亩耕地,包括众多的城镇、村庄的防洪安全。
汪安南说,今年发生了流域较大洪水,实践证明,淮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当然也暴露了短板问题,比如淮河干流洪泽湖以下的入江入海能力不足问题非常突出。中游河段,特别是入洪泽湖的河段,泄流不畅,入洪泽湖水位持续居高不下,淮北大堤等重要堤防仍有险工险段,建设标准不高。行蓄洪区数量比较多,其中不安全居住的人口仍然较多。同时还有淮河的特点,上游水库控制面积比较小,拦蓄能力不够,这是防洪的一些短板。
第二,水资源总体短缺。
从水资源总量来看,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只有812亿立方米,不到全国的3%,与人口规模、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经济总量来比很不均衡。特别要注意一点,淮河流域丰枯变化剧烈,特枯年份地表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的50%,不均匀性更加凸显。
汪安南表示,虽然70年来持续建设,流域供水保障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按照自身流域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是有不少的短板弱项,比如在用水效率上有短板,农业、工业、城镇生活重点领域的节水还是有潜力的。在资源管控上仍有短板,取、用、耗、排监管还是不够、不到位的,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上还有差距。供水能力上也有短板,南水北调东线二期等骨干工程尚未实施或建成,河湖、水库的调蓄能力也需要提高,供水保障格局还不完善,水资源还是总体短缺的。
第三,水生态、水环境需要改善。
淮河流域是一个特殊的南北过渡地带,构成了中国南北分界独特的生态廊道,保护好淮河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据汪安南介绍,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较高,超过60%,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超过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导致水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地方生产生活用水挤占河湖生态用水,部分支流一些断面生态流量保障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淮河流域还有一部分地区依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问题比较突出。淮河流域河湖水质,总体呈现一种好转趋势,但是部分支流、部分河段的水污染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坚持问题导向,持续解决淮河的现实问题,是新中国治淮的显著特征。
汪安南指出,下一步,要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