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3D云展馆上线 《地震现象与科学》出版 “深海一号”暨蛟龙号抵深 将参加2020中国海博会 国际报告:气候灾害早期预警系统未充分覆盖约三分之一人口 王毅同马来西亚外长希沙姆丁举行会谈 中国出改革方案切实精简人才“帽子” “偷取他人人生”者就应付出沉重代价 暴雨蓝色预警继续发布:广东广西等地有大到暴雨 台风“浪卡”登陆海南岛 带来较严重影响 科技部最新认定9省市11基地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缅甸交通与通讯部副部长:项目“引航”缅中港口合作前景可期 鳞片上有感觉器官 食肉恐龙或用尾巴来钓鱼 国庆假期过得飞快? 大脑的这种感知失真让科学家挠头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发布 专家以数据解析“十个特征” 从“前店后厂”到“双中心” 深港优势互补谋双赢 青岛已出194万余份核酸检测结果未现新增 重型病例正精准诊疗 个人自费提升职业技能成主流 企业培训为何不“解渴” 透明显示屏颜值虽高 但真正走入生活还差点火候 专家呼吁中国工业互联网加强对外合作 12岁可担刑责,保护与震慑并行不悖 青岛新冠肺炎疫情由社区感染引起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人民日报:绝不给“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AI阅卷“翻车” 其实是“翻”在了自然语言处理 中国科研团队国际首创“三合一”海底探测“神器” 中国再次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 打破信息孤岛加速融合共享,让数字政府建设跑出“加速度” 山东全省派出210人核酸检测队伍驰援青岛 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成效显著 平均降价一半多节约539亿 对于这些“扶贫”骗局,基层干部为何敢怒不敢言? 一限了之?城市治理切忌“顾头不顾尾” 上甘岭精神与年轻人的对话 三季度GDP公布在即 中国官方释稳经济明确信号 广州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 行政处罚法修订草案二审 下放行政处罚权条件进一步明确 抗疫加速中国医疗数字变革 赵立坚:蓬佩奥就像一部复读机,反复播放着反华磁带 中国拟将“自洗钱”、组织使用兴奋剂等明确为犯罪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青海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反馈意见 出口管制法草案三审 进一步强化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中国拟立法对出口国家禁止出口管制物项追究刑事责任 湖北计划3年建设1020万亩高标准农田 中国拟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 对违法食用野生动物说“不” 针对印度方面在中印边境地区建桥 中方回应 《青海省藏成药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正式出版发行 我国立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收集用户数据要事前告知取得同意 赵立坚:蓬佩奥已成为虚假信息传播者、谎言制造者和仇恨煽动者 解放军报评论员: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北方工业大学校长丁辉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任何对台军售计划 停止售台武器和美台军事联系 川渝统一战线将重点开展五个重点项目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王毅:美“印太战略”损害东亚和平与发展前景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中国地震3D云展馆上线 《地震现象与科学》出版

2020-10-14 09:28:50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孙自法)10月13日是联合国设立的国际减灾日。记者当天从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获悉,在今年主题为“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的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中国地震3D云展馆正式上线,中国地震局系列地震科普图书精品创作工程——“陈运泰院士地震通俗读物”首册《地震现象与科学》也出版发行。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介绍说,由北京市地震局制作的中国地震3D云展馆分为序厅、服务国家和地方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展厅、防震减灾信息服务与科普宣传展厅、防震减灾社会应用展厅、地震科技创新展厅五大主题板块。3D云展馆具有展馆导航、时空穿梭、虚拟漫游、详情解读、个性化定制、趣味互动等多种体验功能。

中国地震3D云展馆从设计上融入了地球结构、地震波、地震科技应用等地震元素,通过视觉、听觉和交互体验,使公众在体验中学习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措施和正确应对地震灾害方法,提高公众防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3D云展馆的搭建是地震科普内容、空间的延伸,让公众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了解地震科普内容。

最新出版的《地震现象与科学》是陈运泰院士继《地震浅说》之后最新修订创作的又一科普力作,其内容着重阐述了地震学、地震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地震的特点和特征、全球地震活动性以及中国地震活动性,特别是在述及地震灾害时,陈运泰院士用大量的篇幅以附表形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019年全球著名的破坏性地震资料。

据了解,“陈运泰院士地震通俗读物”系列拟由《地震现象与科学》《地震成因与机制》《地震与板块构造》《地震烈度与震级》《地震监测与预警》《地震灾害风险》《地震海啸及海啸预警》《地震与地球的音乐》8个分册组成。

该系列通俗读物聚焦于地震科学基础知识的普及,积极传播科学思想方法,以介绍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地球科学理论为基础,系统普及地震的形成机理、特点特征、相关现象、地理分布、震级、烈度、次生灾害、防灾减灾等知识,并就地震预警预测、全球数字地震台网发展等学术问题进行探讨。(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