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张子扬)中国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25日共同举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媒体吹风会。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和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围绕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答记者问。
有记者问,9月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正式发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应当共同面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峻挑战。您如何评价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形势?国际社会应该做出哪些努力与变革才能扭转当前的形势?
崔书红指出,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是最新的全球履约报告。这个报告再次警示,尽管在部分领域取得了进展,但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遏制。报告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转型和变革。
崔书红说,生物多样性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人类也前所未有地影响或改变了生物多样性。全球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2019年5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指出,自1970年以来,人类活动改变了75%的陆地表面,影响了66%的海洋环境,地球失去了1亿公顷的热带森林和超过85%的湿地,25%的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
“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必须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崔书红说,面对生物多样性严峻形势,人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借《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召开之机,总结过去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框架”),确定未来十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以及目标执行所需的保障措施。制定兼具雄心又平衡务实的“框架”目标并推动其持续落实,国际社会仍需做出较大的努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转型和变革政策和规划,以减缓土地利用的变化,发展可持续农业和渔业,加大海洋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严格防止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挤占生态空间,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二是加快构筑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空间,以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复苏,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能力。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自觉节约粮食,尽量减少新增耕地面积。激励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高层外交活动,不断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政治进程。加强双多边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充分利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世界自然保护大会、《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等高级别会议,加强沟通、求同化异、增进共识。通过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参与,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释放积极信号,广泛调动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有力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四是广泛谋求共识,推动“框架”达成与落实。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积极主动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作出承诺。开展广泛磋商,凝聚共识,提出既具有雄心又科学务实的新十年目标。提高“框架”执行成效,设立科学的监测框架和指标体系,提高保护数量的同时重视保护成效。广泛调动多种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机制、执行机制和审查机制,同时,加强科学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支持,保障“框架”后续落实。(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