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血”到“造血” 教育人才援藏为西藏孩子打开新世界 湖北举办2020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开展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 巴勒斯坦问题正逐步被边缘化 上海高校进入开学季 “智慧校园”迎萌新 市场前景广 步伐更坚定 餐饮浪费,不是有面子而是丢面子 用良法呵护良知 浙江金华立法鼓励“无偿施救” “干不好,咋好意思回去” 新一轮强降雨将影响多地 部分中小河流或发生超警洪水 职称怎么评?“懂行”的社会组织说了算! 产粮大省力推小麦新政,传递出什么信号? 推动中欧关系发展需要正确的相互认知 “巴丹吉林沙漠脆弱环境形成机理及安全保障体系”取得阶段性成果 存安全隐患部分为三无产品 网红玩具频伤人怎么管? 戈壁农业助河西走廊“大鹏飞” 新一轮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开启 车险改革9月19日正式实施 能为消费者带来哪些利好? “绿哈达”西藏10年植绿1.5万余亩 共建青藏生态经济体 高原青年电商风口“乘风破浪” 充分展示服贸领域新发展新突破 最高法首次专门针对电商领域知产保护发布指导意见 中国核电“双龙出海” 华龙一号玲龙一号捷报频传 两高发布司法解释降低侵犯商业秘密入罪标准 “两高”联合发文调整侵犯商业秘密入罪标准 中国首枚探空火箭发射60周年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参与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调查:用在“刀刃”上了吗? 江西宣判一例全案认罪认罚涉黑案件 被告人最高获刑19年 好消息!全国已有超500家景区实行不同的门票免费、折扣政策 人社部报告显示,新个体经济已成就业强大蓄水池——每天逾百万网约配送员跑在路上 坑底向上——一座东北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坡道起步 江西宣判一例全案认罪认罚涉黑案件 被告人最高获刑19年 成昆铁路泥石流地质灾害区段顺利抢通 专访:欧盟期待与中国加强多领域合作——访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学武 大国重器郑州造 “穿山下海”浑不怕 长沙老农与抗战阵亡将士墓的“世纪情缘” 提升品质打造品牌 地理标志助力精准扶贫 广东肇庆:“金饭碗”端在技术工匠手里 调查显示中美企业愿继续在对方国家经营 湖北银保监局:辖内分支机构同业业务违规 工行湖北省分行等被罚 专家:中国巴西服务贸易合作前景广阔 内蒙古一对夫妻多次虐待女儿被刑拘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 藏传佛教界勠力同心 助力抗疫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就美国防部发布2020年《中国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发表谈话 第九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央企援疆工作结出丰硕成果 外交部驻港公署:美政客应摆正自己的位置,管好自己的事情 吉炳轩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4.2万余张援鄂医务工作者肖像照片的背后 美股恐慌抛售未停,美联储会是科技股的救星吗? 科技成“后疫情”竞争主战场,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从“输血”到“造血” 教育人才援藏为西藏孩子打开新世界

2020-09-14 09:28:32来源:中国青年报

群像从“单一”到“组团” 从“输血”到“造血”

教育人才援藏为西藏孩子打开新世界

从拉萨市中心向东,有一片带有浓郁藏式风格的建筑——拉萨教育城。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就坐落在教育城的中心地段。这所由北京出资兴建的中学,校长以及管理团队均来自北京名校,并配有50名援藏教师。而“首都标准”也成了拉萨当地教师心中的标准。

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西藏教育取得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性成就。教育部直属系统选派干部120多人次、援藏教师2400余人次,接收1300多名西藏教师赴内地培训,在内地为西藏安排5万多名招生计划,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帮助西藏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重大转变。

从“单一式”转为“组团式”

树立拉萨教育的“首都标准”

不少西藏老百姓说,对内地的援藏干部就看第二个月。由于西藏海拔高、气候干燥、空气含氧量低,一些援藏干部往往从第二个月起就寻找各种回内地的机会。因此,当地教师对北京的教育援藏团队也抱着观望的态度。

不过,北京的援藏教师团队从到达拉萨第二天起就开始投入学校建设,一干就是3个月,把空壳学校变成功能齐全并能顺利运转的学校。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先后两次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采访,深切感受到当地教师对援藏教师团队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的认可并通力合作的变化。

一旦认可,就会追随。不少当地教师把北京教师当作自己的师傅,心中树立起了“首都标准”。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上海援藏教师中。2016年至2020年,上海市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原则,共选派6名管理人员和136名优秀中小学学科教师赴日喀市则上海实验学校,25名职教专业教师赴日喀则第二职业学校,开启“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和“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上海援藏教师团队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发挥“传帮带”作用,引进了规范化教研制度和师资培训课程,创设了通过社团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积累了示范性、可辐射的组团援藏新经验。

当单兵作战变为组团支援后,教育援藏最大的变化就是“精准”。

其实,经过多年的支援建设,西藏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一些学校在硬件方面已逐步赶了上来。两年前,时任北京教育人才援藏队领队、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杜建峰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从幼儿园到大学,每个学段都有相应的资助政策,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还有单独的‘三包’政策,孩子在学校的吃、穿、住以及学习用品基本都能涵盖。”

面对已较完善的资助政策,“找到精准的需求”成了教育援藏突破的方向。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创办的“京藏宏志班”就是一个尝试。该班投入专项经费50万元,配置优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并量身设计课程体系。

西藏教育探索不断升级的背后,是国家长期以来对当地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央先后7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援藏工作作出部署,加强内地西藏人才培养,支持西藏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北京、上海、浙江等17个省市支援西藏7个地市,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支援西藏7所高校,江苏、山东等省职教集团和民办本科学校支援西藏7个地市中职学校,援藏省市选派优秀教师开展“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和“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

从“输血”到“造血”

打造“带不走”的优秀团队

有了优秀的团队和先进的经验,仍然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援藏教师团队总是要离开的。那么他们能给西藏教育留下什么呢?

北京的教育人才援藏团队通过调研发现,拉萨教育的教研工作完全处在一种自发的状态。所以在2017年轮换援藏教师时,北京援藏指挥部和北京市教委决定,把北京的先进经验留给拉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拉萨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

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师资队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成立名师工作室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当时,上海市杨浦区英语教研员、上海援藏教师卢璐准备成立日喀则市英语名师工作室。没想到,刚一开始便遇到困难:邀请当地英语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时,大家都婉拒了。

援藏教师们觉得奇怪,“在上海,大家都争着抢着要加入名师工作室”。

经过几轮谈心才知道,当地教师确实有顾虑,他们觉得名师工作室太“高大上”了,西藏的教师可能没这个水平,而且大家不知道这个工作室能发挥什么作用,还不如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知道症结所在后,上海援藏教师便开始做工作。卢璐带领当地教师编写初中英语教材,设计工作室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室成员的研训和项目合作、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举办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等。

当地教师这时才发现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就这样,日喀则市英语名师工作室成立了。现在,日喀则市级名师工作室已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6个,通过名师工作室,上海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师资源源不断被输送到日喀则。

从援藏教师单方面的“输血”转变为培养一支西藏本地优秀的教师队伍,实现自己“造血”,是这些年教育援藏探索出的一条颇为有效的道路。广东省通过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帮扶机制、精准实施师资培训、创新教学与管理方法、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等多项措施,为西藏林芝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其中,林芝一中、巴宜区中学、米林县中学、工布江达县中学首次成功申报自治区级课题,并获2018年林芝市教育科研课题一等奖两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个,实现了省级课题“零”的突破。

以“智”启“志”

教育援藏驶入“快车道”

早在两年前,北京援藏团队便把“背后的”资源引入拉萨。“四中网校已经为我们学校每个师生开通了账号,免费开放资源微课1万多节。”曾在拉萨市北京中学援藏并任校长的曹晓东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也把线上教学的方式广泛用在教育援藏上。华南师范大学针对林芝教育教学实际,开发手机直播平台,在林芝市多个县、乡级小学推广使用。广东援藏教师带动当地教师积极构建智慧课堂,开设化学实验探究课、案例教学、学生自评自改作文课等,提升课堂实效。“智慧教育”推动林芝市的教育信息化驶入“快车道”。

去年11月,来自上海的姚雪青给日喀则各县中学上了一堂物理直播公开课,主题是压强。“气球上压着板子,依然完好如初,如果换成针那一碰就破,这就是接触面积导致的压强不同。”很多学生和教师都对这节课的细节记忆犹新。

在准备这堂课时,姚雪青和上海徐汇区的教研员反复进行现场磨课、课前准备,在网上找了不少视频资料。在这节公开课上,姚雪青先通过这些视频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然后进行实验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深化所学内容。区县教师观摩网络公开课后,深受触动。

后来,上海在教育援藏中强化了这种“1+5+X”的远程教育共享模式,以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为基础即“1”,日喀则上海对口支援县(江孜、拉孜、定日、亚东、萨迦)即“5”,上海若干所学校即“X”,通过建设远程互动教室,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援藏改变了西藏教育的硬件条件,也给教育科研及师资队伍建设带来更多变化。西藏的孩子在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正像一个拉萨孩子措吉所说:“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一句话: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两年前,记者见到措吉时,她是“京藏宏志班”的第一届学生。从那时起,她就下决心好好学习,改变家庭现状。因为她有了更大的梦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带着家人出去看一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