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贫故事)小拉面大产业 青海化隆的脱贫致富路
中新社北京9月12日电 题:小拉面大产业 青海化隆的脱贫致富路
作者 陈康亮 张添福
“一碗拉面虽小,却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年近40岁的韩海明对中新社记者感慨道。
从事拉面行业已近20年的韩海明,从一个打工的拉面匠,到旗下拥有5家拉面直营店和12家加盟店,年收入超100万元(人民币,下同)。“很多化隆人通过做拉面,在市区住上了别墅,过上了好日子。”
韩海明所在的化隆县地处中国西北省份——青海省东部,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耕地总面积3.7万公顷,人均耕地不足2亩,自然条件恶劣,一度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为生计奔波的化隆人,瞄准拉面在中国沿海城市的商机,果断走出大山,靠一张炉子、几张桌子,做起拉面生意,转身为“面一代”,并成功脱贫。
2001年,韩海明离开家乡、前往沿海城市打拼。刚到上海没什么手艺,只得从跑堂干起,后来他跟着师傅学会拉面,逐渐积累起开店的本金。不久,他在上海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面馆。随后的时间里,韩海明的店越开越多,渐成规模。
跑堂—面匠—店长—老板的发展路径,是大多数韩海明们的拉面成长之路。而今,在当地政府的护航下,这条道路有望让更多贫困民众脱贫致富。
青海省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副局长马建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青海省化隆县抢抓脱贫攻坚等重大战略机遇,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发放拉面贴息贷款、创新开展“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培训等措施,有效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
马建国表示,化隆县在全国开有1.7万家“化隆拉面店”。为发挥这一优势,增加贫困民众增收产业,激励贫困户走出去,2016年化隆县创新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脱贫模式,鼓励贫困户参加实训,每年每人由政府补助5000元,在实训期间拉面店每年给实训人员开出不低于3万元工资。通过这种“工资+补助”方式,引导贫困劳动力走上“学技术+增收入”双赢脱贫模式。
据悉,2016年以来,化隆县全县累计实训贫困劳动力3783人次,发放补助3427.6万元。当地贫困户参加“带薪在岗实训+创业”实训后,通过自己参加实训2年的积蓄、以及“530”贷款(5万元贷款、三年零利率)等融资后,开办的拉面店数量达到117家,拉面产业已成为化隆县最大的产业。
2015年,化隆县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44个,贫困户9641户,贫困人口36326人。经过五年的合力攻坚,今年4月,青海省政府正式公告,化隆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据统计,在化隆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9万人是通过拉面脱贫的。
“脱贫只是第一步。”作为化隆“面一代”的韩进录表示,对于他们那一代人,化隆拉面是一碗“脱贫面”,但对于新一代化隆人来说,这碗面更多的是一碗“致富面”。
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化隆县共有11万人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7万家,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此外,目前有200余名经纪人在义乌、广州等地长期与中东、中亚等地区40多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活动,推动化隆拉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马建国透露,化隆县计划投资13亿元,主要用于升级连接1.7万家拉面店、建设拉面电商大数据平台、建设拉面食材“中央大厨房”标准化厂房等,以加快推动当地拉面产业发展。(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