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抗疫精神 复兴的强大力量
——二论学习贯彻习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
■解放军报评论员
危急时刻,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灾难面前,显现一个民族的精神。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深刻阐明伟大抗疫精神,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当生命遭遇寒冬,当民族陷入危难,总有这样一种精神,在大难中生根,在苦难中磨砺,在艰难中成长,激励我们不断奋起、勇毅前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武汉人民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重大胜利,更以亿万人团结一心的奋斗,铸就强大的精神防线,铸就民族精神的时代丰碑。
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抗疫精神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我们驾驭复杂局面、战胜困难挑战的宝贵精神财富。
历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神的滋养;风雨无阻的每一程,都饱含精神的磨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我们依靠民族精神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越过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书写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当前,经历了抗疫斗争的洗礼,我们前行道路上依然充满各种风险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艰险。当此之时,我们更加需要筑牢精神家园,挺起精神脊梁,擦亮精神刀锋。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一支军队的强大,离不开精神力量的熔铸。制衡强敌、赢得胜利,既是装备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在我军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老西藏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精神,承载着我军的性质、宗旨和本色,蕴含着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源泉。列宁曾说:“为了克敌制胜,无论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优势。”今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同样“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斗争越是艰险,精神就越显伟大。强军兴军的征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强军目标也不可能在轻轻松松、敲锣打鼓中实现,前进道路上依然有看得见的雄关漫道和看不见的“雪山草地”。全军官兵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扎根于心灵、见诸于行动,激扬抗疫斗争中的那种精气神,奋起打赢之志,担当强军之责,砥砺胜战之能,不断开拓强军事业的新局面,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