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紫禁城,今年600岁了。
从皇家禁宫到百姓博物院,我很古老,见证了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王朝更迭。
但我又很现代,在年轻人眼中,我是“网红”。
我有世界最大宫殿建筑群: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也收藏着多达180余万件(套)藏品,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
我见证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与时代变迁。现在,我要把故事一桩桩说给你们听。
↑图片来源:“微故宫”微信公众号文章截图
出生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永乐皇帝朱棣下诏迁都北京。一座宫殿即将诞生。
《后汉书》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我最早的名字,就叫紫禁城。
那时的我,是高高在上的皇宫,常人不能进入。
为了修建我,永乐皇帝派人到四川采木,花了十多年时间,才备齐工程所需的大部分木材。
↑明成祖朱棣像轴。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
直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汇集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这座宫殿才终于完工。这一年,我总算“出生”了。
早年的我,似乎运气一直不太好,屡屡被雷劈。
1421年,建成几个月的三大殿就因雷击而遭焚毁。二十年后,1441年,三大殿才重新建成。
人说事不过三,然而,重建没多久,三大殿又在嘉靖、万历两朝经历两次因雷击而起的大火。
直到1957年古建专家为我装上避雷针,我才不再遭受雷击之苦。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留影。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见证
我有过多少任主人?这要看怎么算。
明永乐皇帝朱棣修建了我;明嘉靖帝改造了我,让宫殿的内外宫苑、坛庙格局均发生很大变化。
1644年,我迎来了新的主人,还不止一位。
这一年,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攻入北京的闯王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登基称帝;此后不多时,清王朝入主中原,多尔衮又在武英殿升座理政,将顺治帝迎入北京。
我的形态、样貌也因主人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王朝仿沈阳清宁宫改建坤宁宫,成为满汉交融的典型样例。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搬入养心殿居住。自此,先后有8位皇帝在此居住、理政,养心殿也成为了见证清代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
↑资料图:末代皇帝溥仪幼年照片。贾英华供图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1924年,溥仪等皇室成员被逐出紫禁城。
我曾见证了24位皇帝的人生历程,溥仪是最后一位。
从此,我不再属于高高在上的皇权,我打开宫门,迎接百姓,成为一座博物馆。
我属于人民。
↑资料图:19世纪拍摄的紫禁城照片。中新网记者 宋宇晟 翻摄
辗转
1925年,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故宫博物院。
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因战乱而变得满目疮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和文物的安危成为令人困扰的难题。1933年,山海关失守,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正式决定古物南迁,“故宫人”带着两千多箱古物开始了大迁移。
这些文物最终汇聚到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四川“避难”,抗战胜利后才陆续“回迁”。
↑图片来源:“微故宫”微信公众号文章截图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历经战火的我百废待兴。当时人们从我这里清运出来的渣土就有25万立方米。
1949年5月,故宫古建筑修缮工程开工,昔日皇宫的流光溢彩渐渐复原。1987年12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资料图:雨中故宫。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网红
2002年,我的“百年大修”拉开序幕。与此同时,我也渐渐成为年轻人眼中的“网红”。
2013年,我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此后,“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等各路萌系路线产品问世。
↑资料图:故宫夜景。故宫博物院供图
几年间,我的开放面积逐年扩大,所展出的文物越来越多,你们可以在我这里看到《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这样的珍贵藏品,甚至火热到出现了“故宫跑”;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文物修复师成了热门职业;我在网络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就连“故宫”这两个字也因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而成为博物馆界的一个大IP……
今天,我建成600年的大展开幕了,一件件文物、藏品会将这600年的历史述与你听。
↑资料图:故宫夜景。故宫博物院供图
我希望下一个六百年,我还在这里,把我的故事,讲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听。(记者 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