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8日电 (记者 陈静)当下,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学校育人方式亦需同步变革,如何主动迎接变革,真正推动教育智慧化?
记者8日获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杭州、长春等地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一线校长云端汇聚“第21届京沪基础教育快线论坛”。由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发起并主办的此次论坛聚焦智能时代的学校育人方式变革。
多年来,“京沪基础教育快线”,探讨了基础教育规律、路径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的“北京经验”和“上海经验”。这些经验为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今年上半年,在线教育教学成为了常态,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发挥了巨大作用。此次论坛,对进一步总结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与展望未来图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熙表示,本届快线论坛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京沪两地基础教育界人士提供更多的新理念、新经验和新做法。
人工智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教育变化,包括教育目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教育形态等变化,这些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表示,同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也存在局限,比如要充分依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充分的在线学习资源和可靠的网络技术等。
关注智能时代教学规律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教授直言,要以教学规律观看待智能时代的教学活动。在人工智能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时,不可以轻信机器、不可以单路冒进、不可以给机器更多它承担不了的工作。李芒指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类发展规律,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本次论坛专设“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在上海闵行花园学校校长薛琼认为,智能时代拉大了学生的差异,要求学校教育更注重培养主动发展的人;智能时代改变了知识的获取方式,要求课堂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智能时代丰富了学习的途径,要求课堂教学更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生成。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余凯教授指出,智能时代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需要做到“三尊重”,即“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多样性”。
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教授看来,育人方式的改变不仅要关注学业成绩的变化,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第二小学校长郑金霞介绍,该校借助IPAD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实时批改、思维可视化、错题本等实现了精准分析的课堂教学;通过“比特实验室”特色课程、VR课程、机器人课程和人工智能课程,以科技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技术进入,形成了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行政管理三大领域系统集成的智慧管理。她表示:“在智能时代,我们应该重视‘未来教师’‘未来教室’和‘未来学校’等关键议题。”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告诉记者,该校探索出了一条基于大数据的学生选课指导模式,建设智能结构、性格特征与职业能力综合测评系统,通过个性化的学业报告单为学生学业发展提供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科的能力明显提高。
有教育界人士亦关注智能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认为:“我们需要警惕智能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技术成为束缚学生自主发展的工具。”他举例表示,运用技术对学生进行监督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不信任”,违背了育人的初衷。邵志豪认为,智能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大方向,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自觉、自律、自信的培养。(完) 【编辑:张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