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探访厦门特区发祥地:2.5平方公里的“新生”
中新社厦门8月28日电 题:探访厦门特区发祥地:2.5平方公里的“新生”
作者 黄咏绸
置身于厦门“特区·1980”湖里创意产业园,你可以找到老花砖、搪瓷盆、老式录音机、樟木箱、黑胶唱片……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上个世纪。“复古”的独特气质,让这里成为游客“打卡”、剧组取景的“网红”地标。
这里,也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路上的老物件、老厂房,依稀可见40年前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业区的影子。
1980年10月,国务院在厦门岛北郊的湖里区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经济特区,一年之后,一声炮响宣告厦门经济特区的诞生,厦门经济特区由此发轫。
特区设立之初,2.5平方公里上聚集了许多被经济特区政策吸引而来的企业,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香港投资企业厦门联桥有限公司等,更孕育出一批像厦华、厦新、金龙、宏声等品牌企业,聚集形成工业厂区。
多年后,厦门经济特区扩大至全岛、全市。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依照“腾巢换凤”的思路,湖里区开始探索产业转型、城市更新新路径,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工业产业的大举外迁,留下了成片旧厂房。如何利用和激活这些老旧空间,成为转型时期的关键问题。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木告诉记者,2010年,厦门联发商置有限公司开始投入改造。“保留原有的工业味道,修旧留旧是我们一直以来贯彻的改造思路。”
张文木说,在把围墙打开、腾出空间的同时,规划过程中还留下了许多时代元素,“我们希望特区的发祥地,工业的符号,保留的基础上,能够让它更加有文化创意,能够与城市的发展更好地吻合。”
在这样的思路下,园区内锅炉房改造成为咖啡馆,旧集装箱漆上了色彩,改造为各式各样的小店……众多老物件、老建筑以全新的面貌,受到了年轻群体的喜爱。
厦门自娱自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驻文创园的企业之一,“80后”创始人闫驰被这里所吸引,选择将公司落户于此。闫驰告诉记者,挑高的厂房结构,非标准化的空间,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吸引了大量创意类公司进驻。
“这里还有开放的政策,友好的发展条件”,作为创意短视频的从业者,闫驰表示,立足有山有海有都市感的厦门,面向全球市场,聚集在此的新兴行业正在蓬勃发展。
“新事物”进“老厂房”,为湖里带来全新的活力。文创园区里,年轻的创业团队、文创企业、消费群体越来越多。“特区·1980”也吸引着一批批新特区建设者在这里逐梦、圆梦。因为“良好的文创氛围、舒适的环境”,台胞黄资评在“特区·1980”实现了开咖啡店的愿望。
如今,占地2.5平方公里的湖里老工业区实现新转型,多个园区接连成片,让旧厂房成为厦门年轻人聚集的创新创业热土,聚集了文创、影视、电竞等新兴产业集群,以及以丝柏科技、简极科技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据官方数据披露,截至2020年7月,“特区·1980”7个已投入运营园区实现营收约14.8亿元人民币,引进企业615家,其中文创企业267家。
张文木表示,作为创意产业园区的运营者,他们正全方位整合政府、市场、企业、资金、项目等资源,打造创意产业人才集聚的“生态圈”。
“园区以‘特区·1980’为名,我们希望能够继承‘特区’的创新精神,努力为新兴产业打造肥沃的土壤,让更多企业在这些旧厂房地址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张文木说。(完) 【编辑:丁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