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风潮持续升温 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助力健康中国 全国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启动 安徽摸清生态环境“家底” 已建立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勇立潮头先行先试 天津自贸区五年新发展之路 香港国际商事仲裁领域资深人士范凯杰任海南国际仲裁院院长 长三角生态示范区发布首批涉税事项通办清单 福建宁德市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试点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禁止非法穿越 长江源头河流、湖泊、湿地实现常态化巡查巡护 【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 新华网评:面对逆风逆水要勇开“顶风船” 世界移民报告:中国是2019年世界第三大国际移民来源国 【海评面】中国如期开学 美专家急了:我们怎么办 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重拳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河南打科学管控“组合拳” 保高速危化品运输安全 顺应时代要求 回应人民期盼——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擦亮“华北水塔”招牌 山西3年引黄补汾逾12亿立方米 王毅谈此次欧洲之行要传递的四个信号 天津一“财迷”主任落马:不仅吃空饷还倒卖假酒 我国已普遍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台风“巴威”肆虐苏鲁辽沿海 风暴潮海浪警报双双拉响 港大深圳医院已为深港跨境货车司机核酸检测逾9万人次 陈陆军:面对世界动荡变革期要主动拥抱变化挑战 黑龙江省鸡东县:一条视频牵出棚改窝案 第8号台风“巴威”即将登陆 或成史上登陆东北最强台风 王毅总结中意关系半个世纪发展经验 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刷脸”要方便更要安全 官方机构帐号登陆B站引网友热议 与年轻人产生共鸣 科研人员在老挝中部发现首个肉质多浆竹类新属 莫让“鲶鱼”变“咸鱼” 呵护公费师范生心中的火苗 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向国际疫苗研究所捐款 TikTok公布起诉特朗普政府内容 抗争后将何去何从? 商务部:8月17日至23日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小幅回升 “豪华中学”拆喷泉是错上加错 广东为公职人员打通移动办公平台 助力基层减负 爱情是什么模样?看看他们的故事就知道了 买玫瑰、订酒店 七夕浪漫经济对上市公司影响几何? 【广西双拥行】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熊维程:双拥工作融入企业文化 【广西双拥行】南宁青秀区:打通服务退役军人的“最后一公里” 四川阆中城管被曝暴力执法,涉事城管:我们只是控制住他 以前只知黄岩蜜橘好 现在才发现黄岩与上海这么亲近 两驴友挑战网红瀑布被挂悬崖 ,均已确认遇难 【广西双拥行】南宁市植物路军休所:和谐军休家园 【广西双拥行】新竹社区:双拥共建 鱼水情深 上海被要求手写销售心得休产假员工一个字也没写 已回原岗位上班 一座旧址|走进军旗升起的地方 情侣在丹霞地貌刻字惹众怒 记者调查:主景区外几乎无保护,有“黄牛”公然揽客 “巴威”已升级至强台风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 浪漫七夕节 河北邯郸200名消防员围心形陪战友求婚 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新冠病毒传播特征:高传染性、高隐蔽性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

汉服风潮持续升温 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2020-08-26 09:28:5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汉服风潮正当时(新国潮)

本报记者 赖 睿

“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汉服爱好者喜欢用唐代诗人李贺的这句诗,来形容汉服之美。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统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等。

近年来,穿汉服已然成为一种风潮。在大街小巷、公园景区,或是书店博物馆,总能看到束发盘髻、衣袂飘飘的汉服爱好者。

近日,天猫服饰等机构发布的《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近三年来,汉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2019年,淘宝平台上汉服成交金额首次突破20亿元,在阿里平台下单购买过汉服的消费者人数逼近2000万大关。

汉服风潮的背后,一个新兴的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持续升温的一股风潮

3月26日晚,第三届“中国华服日”线上晚会如约而至。当天,超过1000万人涌入各平台上的共青团中央官方直播间,“中国华服日”话题的全平台阅读量达11亿次。

“中国华服日”是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汉服活动,定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自2018年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活动改为线上直播。

今年七夕节前后,合肥、昆明、石家庄等地纷纷举行汉服主题活动,把七夕民俗与汉服演绎结合在一起,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文化。

汉服成为当下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汉服爱好者之间喜欢互称“同袍”,20岁的徐艺便是“同袍”之一。徐艺是中国传媒大学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也是该校子衿汉服社的社长。从小喜欢看古装剧的她,初中开始接触汉服,高中就加入了汉服社。“从单纯觉得好看,到产生好奇心理,最后拜倒在汉服的文化内涵里。”徐艺这样形容自己“入圈”的心路历程。

子衿汉服社是高校中成立较早的汉服学生社团,已经有13年历史,每年的新社员上百人。徐艺介绍说,社团除了固定的农历三月初三汉服踏青活动,还常设科普讲座,开设汉唐舞教学、古琴学习等课程。

子衿汉服社只是大量汉服社团的一个缩影,也是年轻人对汉服越发认可和喜爱的一个实例。

在B站,汉服相关的“UP主”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据统计,2019年B站的国风爱好者多达8347万人,其中83%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微博,“汉服”话题的阅读量已达29.2亿。在抖音平台,“汉服”词条下汇集了151.8万个投稿视频,获得380.6亿次播放。

“汉服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着装选择,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服饰文化本身的魅力:经典的服装形制、传统的染织技艺,还有无限的创新可能。”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蒋玉秋表示,汉服是当今众多服装中的选择之一,就像西服、旗袍、中山装一样。在很多国家,如日本、韩国,传统的和服、韩服与西服的并用与融合都非常自然。希望大家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种服饰的选择。

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选择中国传统服饰,并以之为美和新潮。这不仅源于汉服本身的古风古韵,背后更多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回归,是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吕晓玮是汉服品牌重回汉唐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华服日”组委会成员之一。她告诉记者,组委会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把穿汉服、喜爱汉服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自信的一种外在表现。

蒋玉秋认为,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大环境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选择。“国家文化自信的氛围,高校文化传承的践行,行业设计创新的努力,个体传统服饰的热爱,都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传统服饰的原因。”

在吕晓玮看来,近几年汉服在大众文化中影响力增大,除了国家和社会的引导,背后还有众多“同袍”十几年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此外,视频网站的普及,真实地展现了穿着汉服的各种可能,拉近了汉服与普通人的距离。“在B站、抖音、快手等网站上,穿汉服的场景和形态千姿百态:人们穿着汉服去旅行、吃火锅、喝咖啡……打破了大众之前对汉服的想象限制,让许多人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汉服。”

汉服风潮已然带来了正向效应。对徐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古装剧的服饰越来越考究了。“像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里的服饰,虽然会为了影视效果进行一些改动,但在形制上是朝着复原方向在走的。”

蒋玉秋则认为,汉服的流行会推动学术领域对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深度研究,包括服饰制度、断代服装史、名物考证等;同时也会吸引大众爱好者走进博物馆,关注纺织文物,让更多历史文物“活起来”;在技艺传承领域,还可以促进天然染色、传统织造、古法印花、地方刺绣等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应用。

方兴未艾的一个产业

《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天猫的汉服消费者中,女性占比近八成,其中“90后”“95后”是消费主力。汉服市场也孕育出汉尚华莲、重回汉唐、如梦霓裳等头部品牌。

成立于2006年的重回汉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汉服实体店的品牌。从第一家实体店开张,到现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近30家实体店,品牌的发展也见证了汉服产业的勃兴。去年,重回汉唐的销售额达到1亿元,实现了近3年10倍的增长。

吕晓玮告诉记者,从销售数据看,近年来大众汉服消费有一个总体趋势,就是日常化汉服需求增加。“早年开店的时候,汉服主要用于传统节日、特殊场合,以礼服类销量为多;现在,随着汉服的普及和大众对汉服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人希望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汉服,常服类需求增长明显。”吕晓玮表示,随着“同袍”人数越来越多,汉服需求会更加多元。

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汉服产业的发展壮大。汉服设计、销售、展览以及周边配套服务的市场“蛋糕”越来越大,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

然而从当下汉服产业来看,汉服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仍然以小规模自产自销等形式为主。吕晓玮认同此说法。她举例说,市面上很少有成熟的汉服面料供应;汉服生产厂家需要商家自己去培养;从上下产业链来看,包括头饰、鞋子等配饰的选择空间也并不大等。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汉服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向大众消费转变,可以尝试与热门IP联合,鼓励跨界合作,提高汉服商家曝光度的同时,吸纳不同维度的消费者群体,借助IP推广汉服文化。

这的确是很多汉服品牌正在尝试的方向。包括重回汉唐在内的部分品牌已经与国风游戏、古装剧、传统文化类综艺等实现了跨界,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汉服市场现在只是初步繁荣,还有很大的空间。”吕晓玮认为,汉服是一种有文化附加值的服装,产业刚刚起步,未来将有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细分市场。这是值得期待的。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