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台州8月25日电(范宇斌 屠娟娟)“双决”之年,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该有何种新姿态?
在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包山村,碧蓝的天空上,一行白鹭徐徐飞过。绿色的稻田边,一排排米面泛着洁白的光泽。此般美如画卷来之不易,在乡村振兴领路人,当了24年包山村党支部书记包梦林的带领下,该村实现了从负债累累到集体资产上千万元的蝶变。
乡村小康决定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在浙江,高质量发展乡村经济、建设花园式美丽乡村、全面繁荣乡村文化……种种探索,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越来越多的“穷村子”变身为了“绿富美”,村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民在田野上晒米面的场景。小芝镇人民政府提供发展有思路 修路第一步
如今的包山村道路四通八达,纵横阡陌。可曾经却因路太差,成为十里八乡被笑话的对象。
彼时,包山村“出门就是泥,大坑连着小洞”。有村民把家里舍不得吃的鸡蛋攒起来,放在三轮车里拿出去卖,结果没骑到村口,鸡蛋就全被颠碎了。
如何让村子富起来,村民的日子好起来。包梦林决定先对村里的烂泥路下手。
从2003年起,他和村两委开始带领村民修路。历时四年,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顺序打通全村路网。修路需要钱,但当时的包山村不仅没一分集体资产,甚至还倒欠十几万元外债。钱从哪里出?包梦林的选择是集资。
说起当年修路的事情,村干部包分权历历在目。“那时候村民都不富裕,你让他一家出两百,很多人都不愿意的。我们村干部就带头,一人三五百先出,再一家一家去做工作。修路的时候,我们也是带头出工出力,人工钱能省一点是一点。”包分权说。
路通了,外面的人才愿意进来。包梦林还带领村两委梳理全村可用资源,出租山林、水库、茶园……收益全部存入村集体资产账户。2008年,包山村集体资产终于由负变正。此后,如雪球般越滚越大。
小芝镇一角。小芝镇人民政府提供引企入村 村民就业不离家
老龄化、空心化是如今许多农村存在的共性问题。但在包山村,房前屋后到处停满小轿车。
在一家木质工艺品企业,十几年前,村里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将其引进落户。通过不断发展,眼下企业的长期用工人数为六七十人,相当一部分都是包山村民。石材加工、机械制造、汽车修理……像这样的“小厂、作坊”,包山村一共有五六家。
包山村还陆续引进四家米面合作社。农户只需头天将需要加工米面的数量告诉合作社,合作社就会将做好的半成品送到农户家中。完成晾晒等后续工作后,农户可以自己卖,也可选择让合作社统一销售,收入可观且也稳定。
一家米面合作社负责人包敏超说:“合作社固定工人有二三十个,还有一百多家农户在帮他们做米面晾晒等后续工作。少的一户一天挣四五百,多的一天能挣七八百甚至上千元。仅米面加工一项,包山村民户均增收可达15万元。”
2019年,包山村按政策炸掉了两座小土窑,如果复耕复垦,每块地可拿到国家补助近五百万元。留下现金还是留下工业用地的指标?最终,包山村决定将一块地复垦,将近六百万补偿金充入集体资产。另一块地则留下,用作工业用地指标。
在小芝镇牵头下,一家工艺品企业很快落户包山。按最低招收60名工人,人均工资5万元一年计算,只要不到2年时间,这500万元就将以工资的方式进入包山村民的口袋。
“大家选我做书记,我就要有当家人的样子。每一步路怎么走都要想清楚,还要知道当书记到底是为了什么。”包梦林说。
通过不断的积累,目前,包山村已有近千万元集体资产,越来越多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细米面牵出大产业 携手消薄共同富裕
村庄发展有两条路,一条是水泥马路,另一条是发展思路。
小芝山清水秀,历来是临海粮食主产区,米面加工更是当地村民的传统手艺。
原先一家一户自己做,自己卖,效率低,收入也不高。如今,包山村480户,有将近400户村民都加入了米面合作社。村民富裕的同时,合作社也在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们线上做的也比较多。下一步,我想先发展国内电商,再往国外发展。”20多岁的包敏超是包山村一家米面合作社负责人,他谈道,“我们与老百姓一荣俱荣,我们如果发展好了,老百姓的收益也就提高了。”
包山村细米面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小芝镇正计划在包山区块建立一个细米面产业园,以“先进”带“后进”,让包山和其他后进村组团发展。
小芝镇党委书记郭林安说:“我们计划建一个细米面产业园,让产业更规范,更符合环保要求。让包山村的千万集体资产作为大股东入股产业园,让千万资产发挥出更大效益。并结合其它‘后进村’‘薄弱村’移民资金、扶贫项目,让更多的村参与到这个项目来,壮大集体经济。”
今年是村两委换届年,包梦林希望新的班子能带领包山在小康路上越走越远。“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包梦林的心愿亦是中国成千上万个乡村最质朴的愿望。(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