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29日电 题: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次行程40多公里的火因调查“马拉松”
新华社记者刘懿德
40多公里的路程,与一场全程马拉松相差无几,但最后用时却将近24个小时。在这场不同寻常的“马拉松”中,“选手”们追逐的并非是最快到达终点,而是在森林火灾被扑灭后精准查明火因。
27日凌晨3点,受命调查火因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公安局骑警大队的8名民警,暗夜中乘车向奇乾林业局珠中林场16号火场进发。这是7月3日以来,当地连续发生的21起森林火灾中,最后一处尚未进行火因调查的火场。
4点10分,民警们下车徒步前进。“前面没公路了,只能步行。”骑警大队长王志栋说,经查看位置信息,火场距徒步起点直线距离近8公里,但地形复杂,路程会成倍增加。
一路前行,东方越来越亮。临近7点30分,一条河流出现在眼前。“大家收紧队形,河对面地势低,可能有大沟塘子!一定要紧跟!”王志栋大声提醒。
所谓“沟塘子”就是沼泽地。2014年,一次火因调查中,王志栋一脚踩空,陷在了草丛覆盖的沟塘子中,淤泥很快“吞”到他腰部。幸好同事及时找到一根长树枝,才把他拖拽出来。在他带领下,大家放慢脚步,安全走过了沟塘子地带。
火场在一个海拔970多米的山头上。抵达山脚时,民警们已徒步20多公里。由于坡度很陡,大家一只手抓着树、一只手扶着腿,咬牙往上爬。
13点11分,抵达火场位置。经初步排查,未找到可能引发火灾的外来易燃物品,加之火场远离人类活动区域,排除人为引起火灾的可能。
工作仍在继续,民警们分片对火场仔细排查……
“我有发现!”民警李大军指着一棵落叶松大声说。只见这棵树中部有一条20厘米长、1厘米宽的竖条状痕迹。“痕迹深及树干,上细下粗、上浅下深,凹槽内有很多树屑。”根据多年火因调查经验,王志栋初步判断是雷击劈痕,“仔细检查,看有没有别的痕迹!”
果然,民警用手拨开树根处灰烬时,又一条痕迹露了出来。“这是‘跳雷’!闪电先击中上半部,又‘跳’到根部,点燃了附近植被。”王志栋边说边比划。经查阅火场起火时段资料,当时确有雷电预告信息。后又经反复排查,确认这起火情为雷击火导致。
快15点时,民警们饭后开始返程。由于有民警徒步中腿部旧伤复发,还有的不慎摔伤膝盖,队伍行进速度很慢。
20点时,他们距离下车时的位置仍有3.5公里。此时,林区的雾气已越来越浓……直到28日凌晨2点左右,他们才抵达停车位置。
“这次来回徒步40多公里,相当于一次全程马拉松。”王志栋边说边笑,但他们的对手不是参赛选手,而是自身的体能极限和复杂的山林环境。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