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文昌7月23日电 题:“胖五”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 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第一步
作者 郭超凯
7月23日,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经过2000多秒的飞行后,成功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五号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亮点颇多。
图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骆云飞 摄亮点一:飞出中国运载火箭最快速度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同时也是目前中国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胖五”。
根据发射任务要求,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将托举天问一号探测器加速到超过每秒11.2千米的速度,之后完成分离,直接将探测器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启奔向火星的旅程。当航天器的速度达到每秒11.2千米的第二宇宙速度时,就可以完全摆脱地球引力,去往太阳系内的其他行星或者小行星,因此,第二宇宙速度也被称为“逃逸速度”。
“此次发射火星探测器,是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次达到并超过第二宇宙速度,飞出了中国运载火箭的最快速度。”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
图为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骆云飞 摄亮点二:长征五号火箭首次应用性发射任务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液体运载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火箭芯级直径为5米,捆绑四个直径3.35米的助推器,全部采用液氢、液氧、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火箭全长近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运载能力可达14吨。
此前,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和长征五号B遥一火箭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关键技术瓶颈已经完全攻克,火箭各系统的正确性、协调性得到了充分验证,火箭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表示:“此次执行应用性发射任务,意味着长征五号火箭正式开始‘服役’。”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天问一号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郭文彬 摄亮点三:创造火箭发射轨道设计数量新纪录
由于地球和火星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发射火星探测器相当于打“移动靶”。为了让火星探测器更加精确地入轨,研制团队进行了精细化的“窄窗口多轨道”设计,将每天30分钟的发射窗口细分成3个宽度10分钟的窗口,对应3条发射轨道,14天的窗口期内一共设计了42条发射轨道,这在中国航天的发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创造了单次发射轨道设计数量的新纪录,并首次实现了发射轨道的自动切换。
这是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工程应用任务,也是今年第二次执行发射任务,在开启中国首次行星探测之旅的同时,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连续成功的数量刷新为三次。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郭文彬 摄亮点四:长征五号系列火箭80天内第二次发射
今年5月5日,与长征五号火箭同属一个系列的长征五号B火箭成功首飞,实现了中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的首战告捷。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完成2次发射任务,对长征五号火箭而言极具挑战,这对产品研制、总装测试、技术管理和发射保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此次发射的圆满成功,意味着长征五号火箭向“高密度”发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航天的长征永远在路上。在参与各项重大航天工程建设的同时,长征五号火箭也将为重型运载火箭研制提供技术积累,为运载火箭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更加有力支撑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说。
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郭文彬 摄亮点五:开创中国深空探测器重量新纪录
此次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重约5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两部分组成,比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重了一吨多,是目前中国发射的重量最重的深空探测器。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达到这一重量的火星探测器也是屈指可数。
对此,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长征五号火箭第一总指挥李明华表示:“依靠长征五号火箭强大的运载能力,中国行星探测之旅将站上新起点,通过一次发射实现对火星的‘绕、着、巡’三项目标。这是一项起点很高、含金量十足的任务,将使中国深空探测的脚步从月球迈向行星,正式开启行星探测时代。”(完)
【编辑:孙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