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吴爽 济南报道
2020年以来,金融市场资金更加充裕,导致利率一直处于下行态势。随着“某宝”等货币基金收益率下滑,4月货币基金七日年化收益率跌破2%,银行理财、保险等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的下调,信托产品的平均收益也跌入“7”时代,且呈现不断下探趋势。
业内表示,在利率下行背景下,投资者选择信托产品,需要考虑信托公司综合实力、交易对手、评估还款来源等多个要素。
收益连续五月下滑 跌入“7”时代
据了解,5月份集合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小幅下滑,平均收益率下滑至7.51%,环比下滑0.12个百分点,跌破8%关口。不仅如此,一些信托公司固定类产品收益率,已有部分下滑至5%-6%水平。
记者注意到,实际上,集合信托产品收益下滑的趋势在2019年就已显现。从2019年1月8.24%的平均收益率降至12月的7.90%,全年平均收益率为8.03%,勉强守住了“8”的大关。
然而,进入2020年以后,集合信托产品的收益下滑态势仍在延续。某机构数据显示,一季度集合信托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7.62%,环比减少0.15个百分点。而5月信托产品平均收益率为7.51%,环比下滑0.12个百分点,下滑形势并没有改变。业内称,截至5月份,信托产品已连续五个月保持下跌,产品平均收益下滑至“7”左右。
从数量占比来看,5月平均预期收益率8%以上集合信托产品占比为45.40%,环比下降5.30%;收益在7%~8%(含)之间的集合产品数量占比为29.49%,环比上涨4.08%。业内认为,信托产品收益仍有下降空间,收益在8%以下的集合信托产数量占比仍会上升。
而记者从近期信托公司发布的产品信息看到,平均收益在7%~8%的集合类信托产品占比确实有提高。
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20年6月11日发布的3只产品,其中天禧盈(现金管理类)7日年化收益率为3.98%,30日年化收益率为4.20%,而房地产类信托产品收益相对较高,尊享103号(第2期)年化收益率为8.0%-8.4%、信元民生VII-2号(第3期)集合资金信托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5%-8.0%。
信托产品不愁卖 但却面临优质“资产荒”
很多人或许认为,由于信托类产品收益的不断下滑,选择购买信托产品的人也会随之减少。而事实却是,近期信托产品非常好卖,很多人甚至抢不到额度。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因流动性宽松,定期存款、余额宝、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持续走低,加上春节期间因疫情影响大幅减少消费支出,投资者手上可用于投资的钱明显增多,居民投资意愿增强。
“目前,客户可选择的优质高收益理财渠道尤为稀缺,这让信托产品的优势逐渐凸显,未来一段时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优质客户选择信托产品。”英大信托知情人士透露。
不过他也表示,虽然资金面宽松,但实际达到准入条件的交易对手和目标项目并不多,抢到优质项目的情况就更少,最终就导致信托机构找不到可投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钱很多却找不到优质的资产,能找到的优质资产又因融资成本太低,最终导致项目无法落地。”
对此,中信信托某信托经理也表示,今年优质“资产荒”,一方面与房地产市场“房住不炒”的政策有关。以往地产类信托在业务内占比很高,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信托经历了多轮窗口指导和调控,再加上疫情冲击使得楼市受到不小影响,房企融资需求萎缩,信托业务也因此受限。加之地产行业的金融监管政策没有实质放松,很多银行、信托的白名单制、产品准入等条件没有实质性的放宽,可操作的产品范围仍然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从政策来看,受监管层发布的《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影响,30%、50%的红线设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标业务受到冲击,让优质项目越来越紧俏。
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信托产品
对于仍要购买信托产品的投资者,业内认为在购买信托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考虑。
民生财富资深财富总监宁述新表示,首先要看信托公司综合实力。每家信托公司的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资金规模等都是不相同的。投资者要考察信托公司的几个标准,包括监管评级、行业评级、股东背景、注册资本、净资产、专注的领域、经营状况、盈利能力、涉及风险项目的情况等。
其次,需要关注交易对手。信托最大的风险来自交易对手的违约。投资者要看交易对手(融资方)的整体实力及其在相关行业中的地位、影响力、财务状况、信用评级等。
同时,要评估掌握还款来源。“还款来源是信托融资类项目非常重要的评估标准,交易对手过去3年的财务数据、日常的经营性现金流、标的项目现金流等都是可以参考的指标,投资者需了解预期收入的可靠性,即项目成功的可行性。”宁述新说。
增信措施也是考察的因素之一。信托产品的抵押、质押、担保目的就是保障一旦交易对手发生违约,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手段。抵(质)押率越低,说明项目风险越小,项目越安全。同时也要看抵(质)押物的变现性。
此外,宁述新提醒投资者,要谨慎认购预期年化收益率过高的产品。作为投资者一定要关注风险与收益的匹配度,不能一看收益率高就忘记背后的风险。投资者筛选产品时,要做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一致,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