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6月11日电 (闫姣 马海涛 王坤)甘肃陇南市官方经常思考,如何深入挖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贫困民众眼前的“绿水青山”变成口袋中的“金山银山”?
6月10日,陇南市康县王坝镇境内的美丽乡村一隅,干净整洁,风格古朴。 闫姣 摄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植被茂密、水资源丰富、各类生物和谐共生,被外界誉为“陇上江南”。但是,陇南同样也是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典型代表,贫困县占比全国第一。据统计,2011年底该市贫困人口130.46万,贫困发生率达53%。
为做好脱贫攻坚的答卷,近年来,陇南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旅游扶贫,将资源优势巧变为发展优势,精准破解贫困难题,做到了“生态美”“环境优”“百姓富”,旅游扶贫已渐入佳境。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陇南退耕农户直接得到国家政策补助资金18.63亿元。同时,陇南积极争取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兑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5000多万元。为解决深山林缘地区贫困民众增收问题,该市专门聘用了“生态护林员”,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也实现了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图为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景区内,“绿意”四溢。(资料图) 王坤 摄“以前,我们种植小麦、玉米,卖不了多少钱。前几年,借助退耕还林政策,我们种了树苗,庄稼汉变成了生态护林员。每年仅靠管护这片林子,就能有几千元收入。”陇南下辖徽县城关镇石佛村贫困户李明德说。
在陇南,像李明德这样的生态护林员有13982人。曾经,他们靠务农艰难生活。如今,他们转换角色,成了生态护林员,工作轻松了,收入也增多了,脱贫指日可待。
同时,陇南借“绿”兴起的乡村旅游,也渐渐释放出“生态红利”。
进入夏季的徽县嘉陵镇稻坪村,放眼望去,古朴的房舍错落有致,青石板路穿插其间,茂林修竹、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以及不时从屋后升起的缕缕炊烟,让整个村庄看起来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村民尹玉珍家里,几名游客正围在桌边,一边交流,一边喝着刚刚熬好的面茶。
“自从政府把村子打造成美丽乡村后,每到周末、节假日,各地游客都来我们村,就连家里的一个馍、一碗面茶都卖成了钱,日子好多了。”尹玉珍一边忙活,一边说道。
除了稻坪村,该市还打造了花桥村、凤凰谷村、朱家沟村等大批美丽乡村,贫困民众从中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发展“红利”,实现了增收致富。
陇南良好的资源吸引来了四方游客,原先沉寂的山村热闹了起来,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了坐在家门口“卖风景”“卖生态”的“新农人”。
“前些年在外打工,没挣多少钱。加之家里老人年龄大了需要照顾,所以就返乡了。”康县花桥村村民杨永强说,返乡后,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办起了农家乐。
白墙黛瓦的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杨永强的农家乐每天都有客人来吃饭,多则十几桌,少则三四桌,尤其夏天,生意更火爆。“如今,在家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上了好日子。”杨永强说。
截至目前,陇南共培育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累计建成农家乐、农家客栈2437家。数据显示,2019年,该市旅游综合收入117.37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42.04万人,收入28.8亿元。(完)
【编辑:白嘉懿】